有中國飛機制造企業都隸屬於兩家大型控股公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這大兩集團公司擁有著100多家制造企業、33個科研機構及42家其他公司和機構,共計擁有員工45萬人。
其中沈飛、成飛、西飛和貴州飛機工業公司隸屬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而陝飛、哈飛、昌河和洪都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其中中航一集團所屬企業主要研製戰鬥機、轟炸機和運輸機,而中航二集團所屬企業主要研製攻擊機、直升機。
雖然中國是世界上少數能夠製造所有主要型別軍用飛機的國家之一,但不可否認中國軍用航空工業在戰機研製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較大缺陷,這也是一系列旨在打破壟斷和培育“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結構重組的目的所在。
雖然中航一集團和中航二集團仍在共同使用位於北京交道口南大街67號的同一座辦公大樓。但是面對中國空軍不斷膨脹的採購訂單,在運輸機和教練機制造領域中航一集團和中航二集團仍然拿出了各自的“拳頭”產品。
面對中國空軍的高階教練機採購計劃,中航二集團所屬的洪都集團在成功研製了K…8型教練機的基礎上,設計研製了L…15型“下一代高階戰鬥/教練機”,而中航一集團所屬的貴州飛機公司則一直在加緊研製FTC…2000和LFC…16高階教練機以對應。
兩大控股公司之間的競爭雖然激烈,但是畢竟生產業務重合程度很小,無關雙方的生死存亡。真正慘烈的競爭卻爆發在在共同致力於戰鬥機研製領域,同屬於中航一集團沈飛和成飛之間。
在中航第一集團之中各分公司也可以說是各有專攻,比如西飛主要擔負著轟…6系列轟炸機和殲轟…7系列戰鬥轟炸機的循序改進工作,以及新一代的轟炸機/戰鬥轟炸機的研製工作,貴州飛機工業公司則致力於開發新型教練機及包括髮動機在內的航空部件。
沈飛致力於重型制空戰機的研製工作,從殲…8系列戰機的研發和改進,到中國空軍武器裝備的飛躍之舉—引進和仿製俄製蘇…27系列戰機的“11號計劃”。沈飛始終擔任著中國空軍主要戰鬥機供應商的角色。
比其歷史悠久的沈飛來,年輕成飛近年來勢頭顯得咄咄逼人。1997年歲末成立的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日益成為負責中國新一代戰機設計、研製、
生產的重要基地。
其擁有的18000多名高素質員工,5280多臺裝置中800餘臺已形成
CIMS計算機整合製造環境,這在中國航空工業是首屈一指的,遠遠走在了沈飛集團和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等老對手的前面。其主打產品殲…10系列戰鬥機和FC…1型外貿戰機更因其價格低廉和多用途設計而深受國內外客戶的好評。
沈飛和成飛雖然在所研製的戰鬥機領域構成高低搭配,但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軍的採購份額畢竟有限。在中國空軍第三代戰機市場的角逐中,起步稍慢的殲…10系列戰鬥機,便由於蘇…27/30系列戰機的引進,以及殲…11型戰機的提前量產,大大壓縮了中國空軍軍對殲…10系列戰機的需求。
不過成飛集團對殲…10系列戰機的產量仍持樂艱態度,殲…10系列戰機成熟的技術和生產工藝,即使僅維持 300架的產量也足以保證成飛收回成本。
不過在中國空軍第四代戰機專案的角逐上, 已經進行大規模研發投資的沈飛和成飛卻不得不刺刀見紅。
沈飛集團一直對於中國空軍繼續引進和仿製俄製蘇…27系列戰機的要求持保留態度。雖然仿製殲…11系列戰機已經佔據了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主流裝備的地位,但沈飛顯然清楚隨著中國的加速崛起和航空技術的進步,殲…11系列戰機將在數年之內顯得落伍。
所以沈飛希望在2010年完成殲11的生產任務後,可以直接投入自主研發的第四代主力戰鬥機生產工作。如果新一代戰鬥機的發展權被成飛集團奪走,那麼沈飛將只剩下低速生產和改進殲…11系列戰機的工作了,這對於一個擁有龐大戰機生產基地的大型航空企業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而成飛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雖然殲…10系列戰鬥機和FC…1型外貿戰機一掃陰霾。但是在成飛的歷史上卻也同樣有著殲…9、殲—9VI那一系列慘重的失敗。就在殲…10系列戰鬥機大獲成功的同時,沈飛就透過引進和仿製雅克…141M型垂直短距起落戰鬥/攻擊機,奪走了中國海軍航空兵艦載機採購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