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局就會發生根本的逆轉。只要我們摧毀他們的裝甲鐵拳,增援就一定會趕到。”穿梭在各條戰線之上的要塞指揮官—印度海軍准將拉維。
薩蒂亞此刻已經放棄了港區的陣地,雖然印度的步兵仍在那裡與登陸的中國海軍陸戰隊苦戰著,但是顯然來自陸地的裝甲洪流此刻才是布萊爾港防禦體系最大的威脅。此刻拉維。
薩蒂亞不得不出動最後的預備隊—包括指揮機關成員、艦艇水兵以及戰場臨時組建的民兵與中國陸軍放手一搏。
和所有小型城市一樣,布萊爾港的城市佈局呈網格狀。城市中街巷狹窄,此刻印度守軍動用了包括廢舊的裝甲車輛、傢俱甚至從已經戰毀的戰機和軍艦上拆卸下來的大型零件設定了重重路障,以阻擋中國遠征軍的坦克和步兵戰車前進的步伐。然後再透過街巷接近中國遠征軍的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用手中的定向爆炸裝置、反坦克火箭筒甚至是自動步槍發動近距離的攻擊。
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在進入城區的初期階段,中國遠征軍臨時組建的裝甲突擊叢集沿襲標準的作戰條令以縱隊或交錯的縱隊隊形在市區中推進,在接近印度陸軍控制的區域則以典型的360度火力扇面封鎖敵人的接近通路。然而,來自建築物頂部的垂直火力和兩翼街巷的一次又一次的突襲仍迫使中國陸軍不得不迅速改變作戰方式,放慢推進速度,改用穩紮穩打的戰法。
血腥的巷戰中,中國陸軍裝甲車輛在主要街道上以“方隊”隊形保持運動接觸,邊打邊有序推進,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裝甲的防護力。在完全由裝甲機械化部隊組成的戰鬥序列中,遊弋的戰鬥巡邏隊被編成至少由六輛裝甲車輛組成的矩形方隊。這些車輛平行推進,形成內線,保護對面車輛的暴露翼側,在變幻莫測的戰場上隨時為部隊提供全三維的360度火力掩護。
在裝甲突擊部隊後方伴隨前進的火力支援排的120毫米雙聯自行迫擊炮不斷以炮火摧毀著一個又一個的印度守軍火力點,在紛飛的瓦礫和血肉之中,徐虎威中校所駕駛的96式主戰坦克艱難的向前挺進著。
由於車長配備了獨立式瞄準系統,車輛在城市中運動時就可以閉窗行駛,提高了安全性。而炮長則利用另一具瞄準鏡對周圍的街巷進行觀察。車長不再需要為炮長承擔觀察任務,或費勁地透過觀察孔瞭解周圍的局勢,而能夠與車輛和巡邏隊形成一個整體,對車輛前方敵人的次要接近通路或對面側翼車輛附近的建築物頂部進行監視。
裝甲車隊以極慢的速度行駛,以防止漏掉街巷中的任何目標,擔任著前鋒的坦克不斷以自身的裝甲吸引著火力,並不斷將發現的目標通知後續車輛的炮長。坦克和步兵戰車的車長利用各自的獨立式熱像儀和觀察鏡對對面的建築物頂、車輛前方或炮長視野扇面的側翼進行搜尋觀察,發現目標後立即轉交給炮長處理。96式主戰坦克奮力的撞開燃燒著路障。裝填著高爆炮彈的坦克主炮一次又一次的怒吼著,將隱藏著印度陸軍步兵的建築整個夷為平地。
在戰鬥中裝甲車輛儘可能佔據“控制點”,即十字路口,以便能夠360度旋轉火炮和發揮車長獨立式熱像儀的作用。先頭坦克負責對付正面低處的目標,此時它們要暴露側翼。第二輛坦克在後面隔兩個街區跟進,負責消滅正前方和先頭坦克上方的目標。車長則透過獨立式熱像儀監視暴露的側翼和後方。在平行的街道上,下一個街區將成為第二個巷戰分隊的進攻方向,由側翼的坦克分隊實施佔領。在街巷縱橫的市區,以這種側翼分散使用兵力的方式作戰可以形成多條內線,保護側翼安全。徐虎威中校沿四條街巷平行鋪開兩個排,而裝甲運輸車搭載的步兵則在坦克梯隊後面作為預備兵力跟進。
“前面就是為稱為‘坦克墓場’的9號地區了吧!”在艱難的穿越了一片開闊地帶之後,徐虎威中校和他的裝甲突擊叢集駛近了下一個考驗。9號地區是布萊爾港的老城,這裡不僅街巷狹窄,而且駐守著印度要塞守備部隊最後的精銳—海軍敢死隊,這些失去了艦艇的水兵顯然早已習慣了陸地上的鏖戰,在今夜他們已經擊退了數波中國陸軍的猛攻。
因為因受地形限制,中國陸軍在進攻中只能以多股小分隊沿平行的狹窄通路進攻,難於互相支援。而印度海軍海軍敢死隊由埋伏的狙擊手或從高處扔手榴彈襲擊中國裝甲部隊的車輛乘員。而激烈的戰鬥中中國遠征軍卻只能選擇了聯合小分隊的戰鬥編成。
每個攻擊小分隊包括坦克和步兵戰車各一輛,並肩推進,再有一輛滿載步兵的裝甲運輸車後續跟進。多數情況下,坦克必須要稍稍領先於步兵戰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