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最初都曾對納粹主義抱有熱忱。這種熱忱直到1937年他們開始認識到希特勒是在把德國引向一場幾乎肯定要失敗的戰爭時才歸於消失。
這些最早開始覺醒的人中間有一個是萊比錫市長卡爾·戈臺勒。他原來是勃魯寧任命的物價管制局局長,希特勒上臺後繼續擔任該職3 年之久。戈臺勒是一個保守派,從內心來說還是一個保皇黨,他又是一個虔誠的新教徒,聰明能幹,精力過人,然而失之不夠謹慎與剛愎自用。他在1936年因為反對納粹黨人的排猶運動和瘋狂擴軍而同他們決裂,同時辭去了兩項職務,一心一意'373' 地進行反對希特勒的工作。他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在1937年去法國、英國和美國,用心良苦地警告它們注意納粹德國的危險。
稍後覺醒的兩個後來終於也同謀反對希特勒的人是普魯士財政部長約翰內斯·波比茨和沙赫特博士,兩個人都曾因為在改組德國經濟使之適應戰爭目的方面卓著勞績而得到過納粹黨的最高勳章——金質榮譽章。兩個人都是到1938年才開始憬恰到希特勒的真實意圖。兩個人看來都因為過去的歷史和本人的性格而沒有受到反對派核心的完全信任。沙赫特太機會主義,哈塞爾在日記裡曾說,這位國家銀行總裁能夠“說的是一回事,做的又是一回事”,他說貝克將軍與馮·弗立契將軍對此也有同感。波比茨雖然才華過人,然而見異思遷。他是一個傑出的經濟學家,也是一個優秀的希臘學者,同貝克將軍和哈塞爾一起參加了星期三俱樂部,這是一個16名知識分子的組織,每週集會一次討論哲學、歷史、藝術、科學和文學的問題,它在時機成熟——或者不如說時機坐失——以後形成了反對派的中心之一。
烏里希·馮。哈塞爾成了反對派領導人的某種外交顧問式的人物。他在阿比西尼亞戰爭和西班牙內戰時期曾任駐羅馬大使,我們在上文中已經知道,他發出來的電報都是建議柏林如何使義大利同英國和法國紛爭不已,從而使義大利站在德國一邊。後來他開始擔心,如果同法國和英國交戰,這將會使德國導致致命的後果,即使德國與義大利結盟,這也會造成同樣的結果。他所受的文化教養至深,因此對國社主義的粗鄙庸俗,除了嫌惡鄙棄而外,實在談不上有什麼好感。雖然如此,他可也沒有自動棄官,不為這個政權服務。他是在希特勒1938年2 月4 日所策劃的軍事、政治、外交人事大改組中彼刷掉的。哈塞爾出身於漢諾威貴族世家,妻子是德國海軍的創始人馮·鐵比茨海軍元帥的女兒,全部氣質都是一個純粹的老派紳士。他同許多同階級的人一樣,看來非得要等到被納粹黨人一腳踢開後才有所震動而想做點什麼來推翻他們。一旦過了這一關,這個敏感的、聰明的、矜持的人就專心致志地來從事這項工作,而到最後,我們會看到,為此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遭到了極慘的結局。
還有一些別的人,不那麼知名,大多也比較年輕,從一開頭就反對納粹,逐漸結成了各種各樣的反抗集團。其中有一個集團的一個傑出之士是埃瓦爾德·馮,克萊施特。他是一個鄉下紳士,是大詩人埃瓦爾德·馮·克萊施特的後裔。同他親密合作的有恩斯特·涅克希和費邊。馮·施拉勃倫道夫。前者從前是一個社會民主黨人,後來是《維德施但報》' 《反抗報》' 的主編。後者是一個年輕的律師,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私人醫生和心腹顧問馮·施托克馬爾男爵的外曾孫。也有從前的工會領導人,例如:尤利烏斯·菜伯,雅可布·凱撒,威廉·劉希納。兩個秘密警察的官員:阿圖爾·奈比' 他是刑事警察的頭子' 和伯恩德·吉斯維烏斯'374''他是一個年輕的職業警官' ,隨著反抗密謀的發展而成為得力的助手。後者後來在紐倫堡審訊中成了美國檢察官的寵兒,並且寫過一本書,雖然大部分歷史學家對這本書和它的作者的可靠性都打了很大的折扣,但它還是透露了反希特勒陰謀的許多真相。還有德國許多名門望族的子弟:赫爾莫特·馮·毛奇伯爵,他是著名的毛奇元帥的侄曾孫,後來組織了一個由一批青年理想主義者組成的反抗集團,名為克萊騷集團:艾爾布萊希特·馮·伯恩斯多夫伯爵,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駐華盛頓大使的侄子;卡爾·路德維希·馮·古登堡男爵,他是直言無忌的天主教月刊的主編;狄特里希·波霍弗牧師,他的先人,不論父系母系都有過傑出的新教教士,他認為希特勒是反基督的,而且認為“把他消滅”是一個基督徒的天職。
幾乎所有這些勇敢的人都曾不屈不撓地進行過鬥爭,最後終於被捕,在受到拷打之後,或者被絞死,或者被砍頭,或者乾脆被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