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的蒙滿族人來統治,……你們要罵宋朝皇帝趙匡胤、明朝皇帝朱元璋,我們才高興呢!若罵我元朝開國元勳成吉思汗、大清高祖努爾哈赤,看我滅你九族。
實際上即使在今天,若採取元曲手法戲說搞笑鐵木真或皇太極,肯定會遭到蒙古族和滿族人民的強烈反對。不信你便試試,筆者敢保證,即便是口才極不尋常的易中天先生也不敢隨意品說。或許這也是我國漢民族某些人物區別兄弟民族同志的一個標誌。
元曲《高祖還鄉》在蒙古皇室及後來清王朝刻意支援和渲染下廣泛傳唱,其對漢高祖的侮辱和惡劣影響是十分嚴重的。在劇中劉邦被描述成眾人不齒,連鄰里故舊都取笑的不懂書禮的流氓奸詐之徒。
難道這就是開創我中華民族大一統及兩漢文化輝煌歷史的漢皇高帝?可以想見,當時稍微有一點正義氣節的人們,都會質疑元曲作者的險惡用心,只不過在元、清兩朝的皇威面前不敢反抗罷了。必須承認,這應當是嚴重扭曲“微時劉邦”最重要的社會原因之一。
當你在《高祖還鄉》 曲目之前開懷大笑時,你是否會想到此時統治者會比你笑得更開心。這不僅是對劉邦的侮辱,恐怕其中有嚴重的種族歧視成分。
令人不解的是,此曲至今仍可見於某中等教材之中。如果你再聯想乾隆皇帝對某地區“窮山惡水,潑婦刁民”的戲辱,大概對筆者要求將《高祖還鄉》撤出相關教材之提議不會大驚小怪了。
近代偉大文學思想家魯迅先生也恰恰是在留學日本時,看了一部電影之後才翻然悔悟的。電影描述俄日兩國為爭奪中國領土在我國東北打仗,雙方均把中國人當炮灰,當俄國判中國俘虜絞刑時,許多看電影的中國人在賠笑或無動於衷。對此,魯迅先生十分震怒,他說中華民族病了,醫人不如醫國,於是憤而棄醫從文。而今我中華兒女,尤其是兩漢文化發源地,中原淮海人民在談笑劉邦之後是否應該有所感慨並深刻反思點什麼呢!
12。還平民劉邦以真實形象
實際上,眾賢臣輔佐的劉邦,並不是如章詩及元曲中所描述的玩鬧和無賴形象。
事實是,劉邦父輩家境也並不貧賤,據《史記》及地方誌載:其父劉太公在豐邑中陽裡算是望重。對子女的培養更是十分用心、獨具眼光。他不讓孩子全部參加生產作業,劉邦自幼便與盧綰、蕭何安心讀書,就學於豐邑馬公書院,學友間十分友好,成績不俗,受到鄰里褒揚。其弟劉交還被父親送往外地。負籍向戰國著名學者荀子的高才弟子,亦是當時的名儒浮丘伯先生學《詩》,劉邦本人是否師從浮丘伯無法考證,然而青年劉邦曾追隨魏國反秦名士張耳,以及晚年命其子勤於學習則是事實。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平民劉邦蒙辱的歷史背景(13)
再說,劉邦生長的故里豐邑,曾為深受暴秦東犯之苦的魏國臣民的避難居所。聯想當時東西方對峙,天下畏秦、反秦的歷史背景,劉邦青少年受到的應該是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薰陶,在當地有較好的賢名。(見《韓信盧綰列傳》、《楚元王世家》、《張耳陳餘列傳》及本書其他章節)
此外,眾史家公認劉邦才智高遠,頭腦清晰,統帥能力強,也絕非偶然。蕭何終生忠貞不二,舉家追隨劉邦自不必說;張良、韓信可謂人傑,韓信統百萬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張良出身名門貴族,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均毅然跟定劉邦,矢志不渝,併發自內心地讚揚劉邦曰“知臣莫若君”。 還有紀信、周苛、酈食其等均對劉邦忠心耿耿並以死相報(見《 漢書·高帝紀》)。尤其是王陵的母親,一位普通的老婦人,堅稱沛公“長者也”, 視死如歸,命王陵追隨並跟定劉邦。(見《陳丞相世家》)這些決不僅是偶然和盲從。無怪乎,明代著名政治家、學者王陽明先生感嘆曰:
豐沛之間,自昔多魁。若漢之蕭、曹,使不遇高祖,乘風雲之會,固將老終其身於刀筆之間*。
的確,作為當之無愧的“布衣賢者”,“豐沛布衣將相集團”的統帥,劉邦做到了日理萬機,事必躬親,戰必親征,甚至身先士卒,遍體創傷,團結將相,每戰必勝,從而奠定了漢家四百年基業。如此偉功,沒有青少年時代刻苦磨礪之堅強意志、良好品德及人格魅力是斷難做到的。
在文采方面,他親自手書頒發了不計其數的詔書、###檄文等。漢(高祖)十一年春二月(公元前196年),權貴齊天的高祖皇帝還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求賢詔書”, 據《 漢書·高帝紀》載:
蓋聞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