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2部分

他的前途理所當然完蛋,反之,寶鼎假若成功了,拿到了滅趙的大功,對秦王政來說可是驚天之喜,雖然如此一來咸陽的政局更加複雜了,但相比統一大業,這點麻煩不值一哂。

這是一個陷阱,這個陷阱從南陽擴大到了中原,但這是一個光明正大的陷阱,能否死裡求生,靠得是真本事,靠得是三年內取得驕人戰績。

“武烈侯,你要知道,這話一旦說出來了,你就要承擔責任,即便你我是兄弟,寡人也無法徇私。”秦王政鄭重說道,“一旦你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那麼你將一無所有,甚至要被流配北疆再做刑徒。”

寶鼎微笑點頭。

假若沒有老太后的承諾,沒有楚國公主的幫助,寶鼎的確不敢說大話,他現在一無所有,拿什麼去打韓魏兩國?又拿什麼去重創齊楚兩國?這不是痴人說夢嘛,但正因為是痴人說夢,才更有把握騙過秦王政。

寶鼎要見秦王政的初衷是想與他掏心窩子地談談,糾糾老秦共赴國難,自家兄弟當然要交心,要把話說清楚,不要兄弟鬩牆,讓仇者快親者痛,但隨著局勢的變化,隨著寶鼎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兄弟鬩牆已經成了一種必然,一種歷史前進的必然,他沒有選擇,所以也就放棄了與秦王政兄弟交心的念頭。但是,就在他準備離開咸陽的時侯,局勢有了進一步的變化,而隗清又偏偏把他帶到了秦王政的面前,於是,他斷然決定,欺騙秦王政,誘惑秦王政,以自己的性命為代價來換取有限的權力。

秦王政沉思良久,再次問道:“你真的決定這麼做?”

寶鼎失敗於南陽,最多不過奪爵,失去權勢,但還可以做個有錢的宗室公子,但他如果失敗於中原,他所承諾的事沒有兌現,那他就犯了欺君之罪,假如中原局勢變得更加糟糕,他的罪責就更大,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被打回原形重新做個刑徒,或者直接被砍下腦袋。寶鼎咎由自取,成了刑徒或者死了,對秦王政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誘惑,絕對的誘惑,寶鼎成功了或者失敗了,受益最大的都是秦王政,所以秦王政根本無法拒絕這個誘惑。

“決定了。”寶鼎毫不猶豫地說道。

“授你鎮秦王劍,允許你便宜行事。”秦王政也不再猶豫,斷然說道,“三年內,如果你果真拿下邯鄲,邯鄲就是你的封邑。”

第203章 兄弟反目

寶鼎沒想到秦王政這麼痛快地答應了自己的請求。大為高興。按照他的想法,在中原摧毀關東諸國的合縱後,他的實力將進一步增長,而天下大勢將向有利於秦國的方向發展,秦王政就此墜入陷阱,不得不把他放到河北戰場,如此他的謀劃就成功了。

兩人隨即談到南陽局勢,關東局勢,話題不知不覺就轉到了統一大業上。

寶鼎老調重彈,再次闡述一年前他在驪山行宮所表述的大一統觀點,並再次把當初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議拿了出來。當初他提了很多建議,但一年來,咸陽就做成了一件事,修改學室制度,擴大招募學士的範圍,給統一後的帝國儲備官員,其它建議無一實施。

國策的變革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時機,寶鼎重提舊事,目的不是勸諫秦王政必須採納和實施他的建議,而是以此為契機。把自己對未來咸陽政局的擔心非常隱晦地表述了出來。

當中土統一後,大秦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穩定關東六國的國民,是贏得關東六國國民的人心。關東六國的現行制度和大秦不一樣,統一後秦制要普及中土,但任何一種制度的推行都要循序漸進,都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而這個時間或許是一代人,也或許是兩到三代人。

以大秦為例,大秦從孝公變法開始,改世卿世祿製為軍功爵祿制,以嚴刑峻法治國。最初大秦人不能接受,矛盾激烈,商鞅甚至因此而死,但因為大秦歷代君王堅持法治,幾十年之後,到了昭襄王時期,軍功貴族和寒門士卿大量崛起,大秦人才算勉強接受,但矛盾還是非常激烈,直到如今朝堂上還是紛爭不斷。再看關東六國,先後變法強國,除了趙國略有成就外,其它諸國都失敗了,楚國甚至是徹底失敗。由此可見,一個全新制度的推行對王國而言直接決定了興衰存亡,所以不僅僅要小心謹慎,還要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抱著一蹴而就的想法,那對王國肯定是一場災難。

中央集權制度是法家治國之術的最終理想,但目前中土王國包括秦國都沒有實施這個制度,因為這個制度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也就是所謂的“民”的利益,所以它無法贏得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