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分析,透過兩國議和,讓邯鄲來主辦這件事,李牧和代北都落不到好下場。既然如此,倒不如由李牧來主辦這件事,好歹代北可以度過危機。至於代北重建的事,現在也顧不上了,以後再說吧。
“如果繞開邯鄲呢?”荊軻問道,“武烈侯是否願意繼續遵從承諾?”
寶鼎苦笑,“李牧絕無可能繞開邯鄲,沒有邯鄲的同意,秦國也不可能無償救助。我的建議是,李牧可以先行徵得邯鄲的同意,然後我們再談。談好後,李牧以武力為後盾,甩開邯鄲,獨自主辦這件事。但後果我說得很清楚了,這會激化李牧和邯鄲之間的矛盾,李牧可能會因此而死。”
荊軻不再說話,站起來恭敬施禮,告辭而去。
武烈侯馬上召集桓齮、司馬鋅、曝布、章邯商議此事。四個人都同意武烈侯的謀劃。武烈侯連夜擬寫奏章,急報咸陽。
武烈侯此刻正在殫精竭慮經略中原,而秦王政和各方勢力則在咸陽為爭權奪利而激烈廝殺。
武烈侯所奏之策,在其對手看來是干涉國政,但在其盟友看來是合理獻計,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
秦王政保持沉默。
華陽太后說話了,她堅決站在武烈侯一方,盛讚武烈侯的戰績和武烈侯忠君報國之心。老太后這話一出,秦王政不能再沉默了,他在朝會上終於開口,命令中樞大臣就武烈侯的獻策進行討論,然後在朝議上公開論辨。
利用中原厚實的文化學術底蘊和西河、鬼谷、法家、儒家等諸子學派計程車子,打造中土文化學術聖地,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朝議上一致透過。大秦官學肯定是法家學術,這也毫無疑義。但在是否兼興私學,是否倡導百家爭鳴一事上爭論激烈。大秦官僚階層以法家子弟為主,當然反對其它學派的子弟和他們搶飯碗,所以反對激烈也在情理之中。
就在形勢一邊倒的時侯,老太后又出來說話了,指責法家目光短淺,氣量狹隘,自私自利,認為大秦是中土第一大國,將來還要統一中土,所以大秦君臣要具備長遠目光,博大胸懷,要有海納百川的氣量,否則拿什麼來統治中土萬里疆域?
奉常卿、太僕卿都是楚系官員,也是這次反對“百家爭鳴”的主要人物。老太后點名批評,嚴厲責斥。秦王政沒想到還有這種收穫,馬上調換了兩位上卿的官職,以自己的親信代之。
秦王政拿到了兩個重要的上卿位置,老太后又連番施壓,很多楚系大臣也改變了最初的立場,轉而支援武烈侯的策議,秦王和中樞無奈之下,只好放棄在私學一事上設定障礙,於是“百家爭鳴”成為國策,並首先在中原推行。
接著就是商討兵事和財賦策略的調整,此事直接關係到各方的眼前利益,難度更大。
朝堂上隨即陷入僵局。
這時候武烈侯一日之內連續上三奏,三奏都是關於攻趙之策,而策略的核心就是藉助這次代北大地震實施反間計,誅殺李牧。
這個計策非常誘人,咸陽中樞討論熱烈。
不管是不是與趙國議和,秦國此刻公開援助代北,救助代北難民,不僅僅可以贏得代北人的好感,更能博得仁義之美名,當然,這個美名最終要落在秦王政頭上,秦王政哪有不樂意之理?秦王和秦國博得仁義美名,不但有助於穩定中原,也有助於未來的統一大戰。
至於糧食,秦國儲備富足。秦國先是拿下韓魏兩國,接著又“敲詐”了楚國一筆,無償援助代北一批糧食可以說是綽綽有餘。這批糧食救活了代北災民,事實上就是給邯鄲套上了一個枷鎖,邯鄲不得不為此向代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救助和恢復建設。秦國這個敵人都伸手相助,邯鄲總不至於坐視不理吧?邯鄲如果任由代北自生自滅,可以想像,趙王和邯鄲必將失去民心,趙國即便有軍隊,也支撐不了多久。
最倒黴的就是李牧了。李牧的代北軍都是代北人,他的根基也在代北,他必須救助代北,否則他完了,趙國也完了。李牧為此走投無路,向秦國求助。秦國只要一伸手,李牧通敵的嫌疑就坐實了。他本來和邯鄲的關係就緊張,這次不但公開與邯鄲唱反調,還向敵人求助,而敵人偏偏就答應他了,邯鄲有何反應可想而知了,李牧想不死都難啊。
不過咸陽中樞也有另外一種推測,擔心這是李牧的奸計。假如此計是李牧和邯鄲聯手拿出來的,那有可能就是離間咸陽和武烈侯之間的關係,順便賺一筆錢糧以解燃眉之急。但這種推測隨即就被忽視了,因為這即便是李牧的奸計,邯鄲在今年冬天和明天春天都要為救助代北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