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8部分

一劍定乾坤。

歷史上齊國是不是一直按兵不動作壁上觀已經不可考。太史公的《史記》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比如田氏代齊,這是篡國,要被口誅筆伐,然而,無論是太史公,還是後世的其他史學家,在這件事上都緘口不言。後世人對三家分晉可謂印象深刻,但有多少人知道田氏篡齊?有推測這與田氏興辦稷下學宮,善待諸子百家有直接關係。後世的學派學術大都源自稷下學宮,對“發源地”自然有特殊的感情,故意湮滅其醜陋的一面也在情理之中。

從後戰國時代的齊國來看,田氏不但有復國的決心,更有稱霸的雄心。強悍的西楚霸王項羽如果不是與齊國田氏展開血腥廝殺,天下也不至於瞬間大亂,而劉邦估計也沒有多少機會與項羽爭奪天下。

但不管如何推測,齊國沒有給秦國統一中土造成阻礙這是事實。這也是奇蹟了,六個諸侯國中,除了齊國,趙楚魏燕韓為了護衛國祚,都與秦國浴血廝殺,唯獨齊國一箭未發投降了,百思不得其解。難道當真是後勝一個人覆滅了齊國?經不起推敲,後勝不是白痴,把整個齊國送給秦國,他能得到什麼好處?秦王政可以給郭開以上卿之位,卻誅殺了後勝,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然而寶鼎已經無法尋找其中的秘密,他改變了歷史,齊國君臣的稱霸雄心已經熊熊燃燒,齊國軍隊已經進入爭霸戰場,秦國的統一程序因此受到阻礙,秦國要面對齊楚兩個強大的對手,能否實現統一大業完全取定於中原決戰。

寶鼎沒有信心打贏這一仗,他還沒有自以為是到天下無敵的地步。不管是進攻中原還是遠征江南,包括現在征戰北方戰場,寶鼎始終是處在決策層面,他不是實際上的軍隊統率,也沒有親自衝鋒陷陣,他的作用就是參與決策,制定決策,然後由軍隊去完成決策。戰爭中不管策略制定得多麼完美,最終還要靠軍隊去完成,如果軍隊完成不了,失敗了,策略即便是正確的,也以失敗而告終。

寶鼎是幸運的,他身邊的將軍們大都能征善戰,王翦、桓齮、蒙武、楊端和、王賁、羌廆等等,個個都是這個時代的強者,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人,寶鼎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中原決戰,最終還要靠上將軍一劍定乾坤。”

寶鼎自己揭開了謎底。他推崇王翦,目的就是一個,統一大業的最大功勳還是王翦的。這是他的承諾,有了這個承諾,王翦現在會給予他最大的支援。

王翦戎馬一生,功勳顯赫,但即便他現在拿到了滅趙吞燕的功勳,還是無法與昔年的武安君白起相提並論,因為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打過類似於長平大戰那樣決定王國命運乃至決定中土命運的大戰。王翦要想比肩武安君白起,要想成為一代名將,一代戰神,就必須去打中原決戰,去指揮幾十萬大軍擊敗齊楚兩國,消滅齊楚兩國,完成秦國的統一大業。

對於王翦來說,權力和財富已經沒有吸引力,唯一可以打動他的就是蓋世功業,就是打一場直接決定中土命運的大戰,但政治是殘酷的,隨著形勢的發展,隨著咸陽政局的變化,他肯定要離開戰場,離開軍隊了。

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繼續讓王翦率軍征伐,讓王翦拿到統一中土的最大功勳,對咸陽造成的最大危害就是失去對軍隊的控制,也就是說,王翦肯定是第二個武安君白起,只要王翦登高一呼,從者雲集,咸陽宮怎麼辦?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秦王政即便和武烈侯翻臉,和老秦人反目成仇,也要把王翦“拿下”,也要斷絕王翦成為第二個武安君的一切可能。

公子豹的那番話為什麼能打動秦王政?

前車之鑑啊。當初昭襄王為什麼殺武安君白起?不殺就要變革國策,變革國策就會動搖大秦根基,不殺也得殺。

現在封國制已經成為國策變革的核心,這不僅僅是因為咸陽宮在政治上的被動,也是統一程序飛速發展的需要,所以封國制的實施已經不可阻擋,但無論是秦王政還是武烈侯,都給“封國制”這頭猛虎套上了枷鎖,那就是削藩。

封國制是個過渡政策,而確保其“過渡”的就是削藩,削藩要寫進律法,但基礎國策都可以改,律法還不能改嗎?假如王翦和功臣們以武力脅迫修改律法,把過渡政策改為永久政策,那封國制不但要延續下去,甚至還會擴大化。分封的物件一旦由宗室擴大到功臣,其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咸陽宮要修改兵制,但兵制能否修改,取決於咸陽宮對軍隊的控制,而要控制軍隊首先就要控制軍中統率,而要控制軍中統率,首先就要讓更多的將領分享功勳,不能讓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