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1部分

王賁略微思索後,轉目望向父親王翦。

王翦權衡良久,問道:“武烈侯,咸陽是否願意讓戰局繼續拖下去?”

寶鼎笑了起來。咸陽絕不允許戰局無限制拖下去,但現在的問題是,在王翦等老秦人的蓄意欺騙下,咸陽對北方戰局做出了錯誤了判斷,試圖利用北方戰局的發展來實現某些政治目的,這就給了寶鼎維持僵局的機會。

“在咸陽看來,我們在北方戰場極度被動。”寶鼎說道,“大王讓我主掌北方戰局,名義上是讓我力挽狂瀾,但實際上就是存心算計於我。目前在明面上,咸陽宮掌握著主動,我們處處受制。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將計就計,把這一騙局繼續下去,從而實現我們的目的?”

王翦撫須而笑,目露讚賞之色,“如武烈侯所願。”

寶鼎思考了一夜,拿出了一個解決之策。

匈奴人和趙人相比,匈奴人武力強悍,對大秦的威脅更大。代北和中山相比,代北的戰略性極其重要,大秦無論如何不能丟掉代北,不惜代價也要守住代北。所以,代北戰場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中山戰場,大秦必須集中力量先擊敗匈奴人,守住代北。

確立瞭解決北方戰局的思路之後,寶鼎建議,維持中山戰場的僵持局面,同時策反趙國的文臣武將,激化趙燕兩國的矛盾,設法破壞兩國合縱,伺機給趙國以致命一擊,徹底滅亡趙國。

與此同時,從中山戰場秘密抽調北疆軍主力和北部軍主力趕赴代北戰場,一則可以增加代北的防守兵力,在機會合適的情況下,誘敵深入,圍殺匈奴人,以解代北之危;二則可以減少中山戰場的糧食消耗,可以讓中山戰場的僵局延續更長時間,由此也給了代北戰場更多的時間,讓秦軍主力有更多的機會擊敗匈奴人。

此策歸結起來就是以中山戰場為誘餌,做出秦軍主力被趙燕聯軍拖在中山戰場的假象,暗地裡秦軍卻調派主力進入代北,打匈奴人一個措手不及。擊敗匈奴人之後,秦軍主力翻越太行山,與河北秦軍實施兩路夾擊之策,奪取中山,圍攻燕都,一鼓作氣拿下趙燕兩國。

這是個雄心勃勃的計策,讓人為之怦然心動的計策。當寶鼎將此策交給王翦、王賁、羌廆、楊端和等軍中統率們的時候,除了知情者之外,其他人無不激動萬分,終於等到決戰之刻了,而且還是一鼓作氣擊殺三方強敵的大戰。

統率們一致透過了此策。

寶鼎和王翦隨即聯名上奏咸陽。

此策真正的目的是維持中山戰場的僵局。中原一旦有變,咸陽必定要調主力南下,而代北失利、中山無功的責任隨即由武烈侯和老秦人揹負,如此咸陽的政治目的就輕鬆達到。為此,寶鼎將計就計,一方面強烈建議維持中山戰場的僵局,一方面又以代北戰局緊張為由,把一部分主力大軍率先調往代北。這樣一來,中山戰場兵力不足,取勝的希望更為渺茫,而代北兵力多了,自保有餘,但取勝的難度同樣非常大。

以此來推算,不難看到寶鼎此策雖然守住了代北,確保了代北的安全,但一旦在中原局勢發生變化之前,寶鼎未能拿下中山,致使秦軍同時陷入三個戰場,咸陽必定要把所以責任推給寶鼎,寶鼎要為此付出驚人代價。

這就是誘餌,寶鼎斷定咸陽會上當。

寶鼎在此策中有意忽略了中原,沒有兼顧到中原戰場,但做為主掌北方戰局的統率,他一切以北方戰局為中心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但秦王政和咸陽宮敏銳地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必須要考慮,一旦中原局勢失控,咸陽宮拿什麼確保中原的安全。

寶鼎這一計策的重點是在現有錢糧武器的基礎上,先把代北守住,同時在中山戰場持續威逼趙燕聯軍。趙燕聯軍在經過數個月的奮戰之後,也是筋疲力盡,錢糧武器的損耗同樣驚人,所以寶鼎認為,幾個月之後,趙燕聯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根本不堪一擊,一旦中原局勢有變,完全可以從中山戰場先調一部分軍隊回中原。

秦王政和咸陽宮對此有異議。內廷經過商議,做出如下回復,如果武烈侯和武通侯能夠承諾在未來三個月,也就是夏糧豐收之前,擊敗趙燕聯軍,攻佔中山,那中樞就同意此策,反之,中樞否決此策,命令他們在未來一個月必須攻佔中山,然後北部軍和北疆軍移師代北,中原主力則返回中原。

代北丟掉了,責任是武烈侯和老秦人的,而句注要塞和太行要隘足以擋住匈奴人南下的腳步,給秦軍的反擊贏得足夠的時間。相反,如果中原易手,責任是咸陽宮和關東系的,而且這將直接導致中土三分,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