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9部分

那熊氏“損失慘重”,咸陽宮會毫不猶豫的下手,輕而易舉地吞噬熊氏。

武烈侯請奏咸陽,把楊端和調到北方戰場,而秦王政果斷下令調楊端和北上,其根本原因就在這裡,就是要“釜底抽薪”。

事情明擺著,武烈侯說服了楊端和,楊端和從南陽楊氏的生存出發,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楊端和匆匆離去。

關中和荊宛兩地的熊氏主要人物以最快的速度傳遞書信,商討“退出”事宜,但爭論依舊激烈。荊宛熊氏已經動搖,而關中熊氏則強烈反對。

關中熊氏以華陽君熊戎的後人為主要力量,包括華陽太后的弟弟陽泉君,華陽大姐所屬的蘇氏家族,中樞裡面的熊布、熊璞等人,還有涇陽君公子市和高陵君公子悝的後人。

昭襄王時代的四大豪門穰侯魏氏、華陽君熊氏和宗室涇陽君、高陵君的後人在華陽太后主政時期紛紛復出,遍佈朝堂和地方。這四大豪門透過血緣、聯姻和利益結盟構築了強大的楚系,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裡重新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牢牢控制了朝政。

桓齮大敗於河北是這一代熊氏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假如沒有這一仗的失敗,秦王政就無法把關東人、老秦人和巴蜀人拉到一起建立一個抗衡楚系的聯盟,並利用這一仗的失敗和隨後的鹽鐵大案重創熊氏。就在熊氏節節敗退之際,蒙武又大敗於河北,這給了熊氏反擊的機會,於是武烈侯公子寶鼎和老秦人趁機崛起,咸陽朝堂上於是出現了三股大勢力鼎足而立的局面。

華陽太后的薨亡給了熊氏致命一擊,熊氏只能把東山再起的希望寄託在王統上,這時候他們就不得不和武烈侯結盟,共抗咸陽宮了。

熊氏之所以要結盟武烈侯,看中的不是武烈侯的蓼園力量,而是武烈侯背後的老秦人。熊氏和老秦人有仇怨,老秦人會反對公子扶蘇繼承王統,所以必須透過武烈侯這個宗室來從中斡旋。

荊宛熊氏以熊氏和魏氏為主,主要是地方力量,而關中熊氏則以宗室為主,主要是中央力量。地方力量較弱,所以成為秦王政第一個要打擊的物件,一旦熊氏的地方力量給秦王政摧毀了,楚系必然快速分裂,接下來對付熊氏的中央力量就比較容易了。

中央力量有它的優勢,宗室更是強橫霸道,所以形勢發展到今天,當武烈侯要求熊氏從政治風暴中全面退出的時候,武烈侯的動機已經值得懷疑,熊氏在中央的力量當然堅決拒絕。

昌平君、昌文君雖然是熊氏外戚的領袖人物,但自從華陽太后不在了,昌平君和昌文君先後離開中樞,兩人在熊氏中的地位急劇下降,說話不算數了。

武烈侯公子寶鼎再度來書。

這一次寶鼎說得更透徹。對於咸陽來說,政治第一,戰爭第二,統一大業最多隻能排在第三位。戰爭是為政治服務,是為了實現統治者的政治目的。

咸陽的政治目的是什麼?當然是中央集權,是掌控朝政。從這個目的出發,咸陽宮要抓住一切機會摧毀政治上的對手。

咸陽宮的政治對手是誰?無疑就是武烈侯和熊氏外戚。摧毀了武烈侯,摧毀了熊氏外戚,則咸陽宮就消滅了對手。

武烈侯和熊氏外戚相比,哪個更容易打倒?武烈侯的後面有宗室和老秦人,有龐大的軍隊支援,而熊氏外戚在失去華陽太后的支撐後已經變成一隻沒有爪牙的老虎,所以熊氏外戚是更容易被打倒的對手。

熊氏外戚有中央力量和地方力量,無疑,地方力量更容易打倒。

綜上分析,咸陽之所以急不可耐地發動中原決戰,其實質上是藉助統一大業來摧毀政治對手,主要目標是荊宛熊氏。

國策變革已經開始,國策變革的主導權被咸陽宮的政治對手所控制,假如咸陽宮不能以最快速度摧毀這些政治對手,那麼咸陽宮失去的不僅僅是國策變革的主導權,還失去了實現中央集權制的可能,失去了“法治”立國這個根本。所以,中原決戰的勝負對熊氏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熊氏的當務之急是生存,是從咸陽宮的利劍下逃出來,因此,熊氏必須馬上做出抉擇,必須立刻退出這場政治風暴。

武烈侯明確告訴昌平君,你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假如你至死不願意放棄眼前利益,非要把我拖進敗亡的深淵,那我就要下手了,我會親手摧毀你,拿你的頭顱與咸陽宮討價還價。

這是赤-裸-裸的威脅,而更可怕的是,長平侯公子扶蘇和虎烈軍已經到了,距離江陵只有一天的路程,也就是說,這封信不是武烈侯從代北送過來的,而是長平侯公子扶蘇送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