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為代價保住了自己的權力,維護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但他是個失敗者;歷史上的秦王政也是一樣,他以整個帝國的崩潰為代價保住了自己的權力,維護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同樣是個失敗者。
做個假設,假如寶鼎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維護自己的政治理念,他將付出多大的代價?他不會比秦王政做得更出色,帝國一樣要崩潰,而且崩潰得更早,帶給中土的災難也更大。
政治就是妥協。秦王政絕不妥協,結果帝國傾覆;北宋時期的新舊兩黨絕不妥協,結果葬送了王朝;我們偉大領袖也絕不妥協,結果給中土帶來一場浩劫。
妥協,妥協,妥協……
寶鼎在妥協中絕望。他可以預料到形勢的發展,當中土統一之時,也就是秦王政和豪門貴族決戰之刻。秦王政今日的妥協是為了明日的絕不妥協,而豪門貴族今日的妥協是為了把集權和分裂的矛盾推到爆發的邊緣。
中土內戰已不可避免,無非就是早晚而已,而這決定於自己在政治博弈中的妥協。
自己還有什麼可以妥協的?還能拿什麼妥協?無論自己是支援秦王政,還是站在豪門貴族一邊,最終都要靠武力來解決最尖銳的矛盾,但武力當真能解決嗎?看看大秦的崩潰,項羽稱霸的後戰國時代,還有大漢初期的七王之亂,這種種事實都表明,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不僅要從肉體上剷除舊時代的貴族,還要從思想上剷除傳承八百餘年的分封,否則,中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北疆傳訊,匈奴人在大黑河一些集結,恐有異動。
寶鼎匆忙離京。
就在他離京的時候,王翦、麃公上奏,考慮到大軍渡淮之後,淮北局勢可能動盪,特懇請秦王政派遣王公子昌出鎮淮北。這是老秦人為奪取淮南之後建封國做準備。老秦人的奏請合情合理,秦王政和中樞也沒有理由反駁,而關東系和楚系都想在渡淮作戰中獲取功勳,這時候需要支援一下老秦人以緩和彼此的緊張關係,所以無一例外表示贊同,於是秦王政准奏。
寶鼎日夜兼程回到代北平城,先期接到訊息的楊端和、羌廆等北疆軍政官長都已趕到行轅相候。
寶鼎詳細解說了咸陽決策,北疆的軍政官長們立即意識到咸陽政局越來越複雜了,秦王政竟然在統一大業沒有完成的時候,勞師遠征西南,開闢西南戰場,這實在看不懂。雖然遠征西南的理由勉強可以接受,但在中央財政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咸陽打算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吞滅楚國、開闢西南和修築直道這三件大事,未免有些異想天開了。
政治上從來就沒有異想天開的事,在有些人眼裡某些政治事件之所以不可思議,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事件背後所隱藏的政治勢力之間的激烈的利益博弈,假如身處其中,對這些看似匪夷所思的甚至可以說是愚蠢至極的政治事件也就不以為奇了。
當夜寶鼎與楊端和暢談通宵。
寶鼎把能告訴楊端和的事情都據實相告,歸根結底一句話,遠征西南並不難,難就難在嶺南今後的走向。
首先嶺南要發展,而嶺南的發展關鍵在南嶺大渠。這個時代江東並不富裕,吳越之地還算半蠻荒,指望江東給嶺南以幫助,太難了。能幫助嶺南的只有富裕的大河流域,主要是中原地區,而中原地區的糧食物資若要進入嶺南,只有翻越南嶺,所以未來幾百年,南嶺大渠的價值將得到極大的發揮,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嶺南的發展肯定緩慢,財賦也肯定極其有限,遠征大軍的主力也肯定要陸續撤回,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東南熊氏東山再起之後,肯定不會長期待在那個鳥不拉屎的蠻荒之地遠離咸陽中樞,所以,未來嶺南的走向必然影響到中土大勢的發展。
那麼,東南熊氏將以何策殺回來?這才是嶺南今後走向的關鍵所在。
第413章 頑固
楊端和關注的是如何贏得西南遠征的功勳。【第。九。中d9zW。NeT 永遠沒彈窗廣告的小說網】()
他願意去遠征西南,甚至願意從嶺南方向北上打楚國,但他無意長期鎮戍嶺南。從楊端和的態度就看得出來,不管是公子嶠和東南熊氏,還是遠征軍將士,都不願意待在嶺南。嶺南就是蠻荒之地,待在嶺南能得到什麼?
歷史上趙陀之所以割據嶺南而稱霸,根本原因是秦國滅亡了,他又不願意屈從於劉邦等一幫楚國貧賤,只有據蠻荒而稱王,自生自滅。
寶鼎感嘆自己的無力,這時候不要說他,就算秦王政也無法掌控西南局勢,更無法預測到嶺南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