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證明,劉邦和他的一幫貧賤兄弟也沒有化解這個矛盾,最後還是選擇了有限制的分封,而這個有限制的分封最終還是釀成了一場手足相殘的大禍,最終還是靠屠殺來徹底埋葬分封。
傳承八百餘年的“分封”深入到中土人的文化裡、血液裡、骨髓裡,根深蒂固,秦王政的絕對鎮制失敗了,項羽的重建分封失敗了,劉邦的有限分封還是失敗了,直到這個時代的人死絕了,文化斷代了,血液和骨髓裡的“分封”逐漸淡化了,分封才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
武烈侯面對部屬朋友們的勸阻,感動之餘更是心如重鉛。
怎麼辦?歷史為鑑,即便是有限制的分封,最終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分裂或者動戰亂之路,然而,這是時代的宿命,要想埋葬傳承了八百餘年的分封就必然要付出慘重的代價,那麼,是以大秦帝國的滅亡為代價,還是以帝國未來的分裂和戰亂為代價?
無疑,武烈侯只有選擇後者。當帝國穩定了,富強了,即便有分裂,有戰亂,帝國中央也能憑藉強悍的武力和充足的財賦,擊敗分裂者,剿殺叛亂者,最終把帝國一代代地延續下去,讓中土蒼生迎來一個長期的和平的富足的時代。
武烈侯試圖說服自己的部屬和朋友們。
秦王政是否敢在這個時候打擊自己,剝奪自己的兵權?
顯然這種推測的理由無法站住腳。北疆軍的構成以北方人為主,北方人的實力已經超越了北疆秦人,而目前能贏得北方人信任的只有武烈侯,也只有武烈侯的威望才能鎮懾他們,假如武烈侯被剝奪了兵權,被限制在咸陽,北疆局勢必然要亂,而以目前大秦的形勢,北疆千萬不能亂,北疆一亂,北方人舉兵叛亂,必然禍及整個大秦,其後果不堪設想。
秦王政不可能不考慮到這個後果。“分封”給大秦帶來的危害在未來,而北疆局勢大亂給大秦帶來的危害就在眼前,兩者相比,秦王政寧願分封諸侯,也不願眼睜睜地看著統一大業毀於一旦。
其次,這次武烈侯回京,其目的是幫助秦王政阻遏來勢洶洶的“分封”大潮,而不是幫助功臣們威逼咸陽宮開啟“分封”的大門,所以這一次武烈侯回京,是與秦王政合作,是兄弟聯手控制政局。以秦王政和咸陽宮目前的被動局面,秦王政沒有任何理由打擊武烈侯。這時候打擊武烈侯,豈不是把武烈侯趕到對方陣營?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把“分封”的大門開啟了?
再次,從北疆的利益出發,從大秦的利益出發,從天下蒼生的利益出發,大秦要暫時中止統一戰爭,要把主要力量放到“穩定”疆土上,要以“穩定”為最高戰略,而現在咸陽的公卿大臣們幾乎是一致要求把統一戰爭進行到底,這其中既有政治目的,更有既得利益的驅動,所以武烈侯必須回京,必須力挽狂瀾,必須說服秦王政和公卿大臣們改變戰略,以“穩定”為大秦當前的最高戰略。
第405章 歸來
武烈侯最終說服了北疆的軍政官長,回書秦王政,願意遵令返京,並向秦王政呈述了自己回京的具體想法,以此來打消秦王政對自己的懷疑,緩減秦王政因為擔心自己返京而給咸陽政局帶來不利影響的顧慮。
秦王政接到武烈侯的回書,沒有過多猶豫,斷然下令,請太傅、武烈侯公子寶鼎馬上返京共議國事。北疆軍政事務由代侯公子將閭代理。代北由司馬尚鎮戍,燕南由楊端和鎮戍,中山由羌廆鎮戍,三位鎮戍大將共輔代侯。
同時下令,請鎮戍中原淮北的武成侯王翦、鎮戍山東的鄭侯蒙武和鎮戍東南的廣武侯麃公回京共議國事。
從秦王政的這個舉措上來看,此舉是請各地鎮戍將軍們一起回京議事,但所有人都估猜到,秦王政真正要請回咸陽的人是武烈侯公子寶鼎。
咸陽一片驚愣。
秦王政此刻請武烈侯回京?什麼意思?他難道就不怕武烈侯聯手功臣們給咸陽宮沉重一擊?抑或,秦王政要絕地反擊,要剝奪武烈侯的兵權,以此來鎮懾功臣,壓制他們的分封之議?但此刻剝奪武烈侯的兵權必然會在北疆引起強烈反彈,北疆十有八九要亂,北疆一亂,中土危矣,秦王政難道就不權衡其中的利弊得失?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秦王政和武烈侯相互妥協了,兄弟倆人要聯手阻擊功臣們對“分封之門”的衝擊。有了離石會面,現在誰敢保證這對兄弟不會聯手控制朝政,控制政局?假如形勢如此發展,功臣們等於把自己放在了老嬴家的對立面,而秦王政完全可以憑藉武烈侯手中的武力,給功臣們迎頭一擊,牢牢遏制住“分封”這頭猛獸對大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