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為,他離開北京,不再當官,就會像徐階那樣失去力量。但實際上,這二十年來,沈默一直在經營的,是一種不依附於皇權的力量,反而離開北京後,他會更加強大。徐渭毫不懷疑,沈默有動搖這個帝國根基的力量,但傳統的大一統思想,讓他無法不把這種行為,定義為‘亂臣賊子’。雖然沈默要是造反,他一定是鐵桿,但想到國家陷入戰亂,甚至長久的分裂,他就不寒而慄。
“你放心,我辛辛苦苦付出了這麼多,就是為了不丟掉大義這面旗。”沈默微笑道:“既然現在不會,那麼將來也不會,我們始終是代表正義的!”
第八九六章 丁憂(上)
沈家的訃告第二天一早呈到了宮裡,萬曆皇帝得知之後,先是一陣喜出望外……誰都知道,有了張居正的前車之鑑,沈默肯定得乖乖回家丁憂。壓在頭上的大山終於要去了,這讓皇帝怎能不高興?
然而興奮勁兒一過,他又一陣陣的心裡發毛……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自己算是和沈默不死不休了。想到這茬,皇帝立時坐臥不安,終於忍不住以商談國事的名義,請代行首輔之職的張四維前來商議。
張四維昨天傍晚就知道了沈賀遇刺的訊息,他登時就懵了,完全沒有半分即將轉正的喜悅。侍從請他去用晚膳,可他胃口全無,只讓人端一碗參湯過來,自己悶坐在書房裡,琢磨著此事對自己的衝擊。
自隆慶二年入閣至今,屈指算來,張四維已經當了十二年的大學士,按說也該是權傾天下的大人物了,然而這位陝西蒲州張相公,在朝野上下的心目中,卻幾乎沒有存在感。在外人的眼中,他簡直不是大學士,而是上級的大書辦,以致一些官員私下裡譏他是‘伴食中書’,認為他只是生得好、運氣好而已,對他毫無尊敬可言。
其實原先不是這樣的,人閣之前,他本來也是一個敢作敢為說一不二的幹臣,在朝野間頗有能名。但是入閣之後,他那幾把刷子比起高拱、沈默、張居正,這一個個要麼智多近妖、要麼強權鐵腕的巨頭來,卻是小巫見大巫。只要這三人中任何一個在,他就只能夾起尾巴來,一切惟上級的馬首是瞻。張四維有著山西商人的精明,他審時度勢,便將自己的政見主張盡行收起,一切惟上級的馬首是瞻。
幾年下來,他在士林中的形象徹底改變,官場中無論是清流還是循吏,所有人都視他為庸碌之輩。這對外表謙和,內心高傲的小張相公來說,實在錐心刻骨之痛楚。這種痛苦在最初的年月裡,尚且能夠忍受,除了對高拱十二分的奉承,他在張居正面前也是唯唯諾諾,當然對不那麼強勢的沈默,他也絲毫不敢怠慢。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承受力已經到了極限,尤其是想到當今首輔沈默,竟然比他還要年輕十歲,張四維便再也按捺不住蠢蠢欲動的野心——若是不想以次輔致仕,他就不能再默默等下去了,必須要主動出擊,把首輔之位搶到手!
雖然對手是沈默,他也不在乎了,雖然知道自己不是沈默的對手,但他堅信在這個大明朝,臣鬥不過君,只要站在萬曆一邊,那麼無論從道義上,還是最終的結果看,自己都會是勝利者。
就像張居正奪情那件事,他從自身利益著想,決不想張居正繼續在閣對他呼來喝去。然而,皇帝一示意,他便毫不猶豫地上疏力挺奪情。
這是他深思熟慮後走得一步險棋……能成為楊博的繼任者,龐大山西幫的掌門人,張四維自然不會真是庸人。他對局勢看的很清楚,張居正改革,觸犯了太多官員和豪紳的利益,現在好不容易有讓他滾蛋的機會,眾人是不會放過的。這時候反其道而行之,必會為眾人唾罵。然而橫豎百官已經不把自己當盤菜了,索性便亮明車馬的支援皇帝。
這樣等百官都反對皇帝時,就能越發顯出自己的忠誠。自古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自己必然會成為小皇帝瑟瑟發抖時的那盤白雲炭……
當時張四維唯一所慮的,是沈默的態度。所以在上書之前,他特意去了沈府上問計,甚至不惜把小皇帝的原話丟擲來以討沈默的歡心。沈默還能說什麼?只能說你遵旨就是了。
對於張四維來說,最後的結果可以說不能更好了……雖然皇帝不惜強留,張居正也沒有免了回鄉丁憂的命運,他則波瀾不驚的遞補為內閣次輔;而且皇帝始終認為,群臣反對如此激烈,是因為沈默在背後指使,雙方矛盾進一步加深。
唯一的獲利者就是他張四維,不但藉此事取代張居正,成為皇帝的心腹大臣。還利用彗星說服皇帝,不再強留張居正,避免了君臣衝突不可收拾。塑造了自己力挽狂瀾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