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的需要。比如,上學和工作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

2。 家庭和社會需要

這是人生的第二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成家立業需要。當第一階段的需要被滿足之後,才會有第二個層次的需要。比如,工作、社交、談戀愛、結婚和生育等。

3。 自我享受需要

這是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也可以稱之為自我實現需要。它通常發生在前兩個層次的需要被滿足之後。對一般人來說,大都是到退休之後才會進入這一需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可以主要為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而活著,盡享人生帶來的樂趣。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不必等到退休便可以提前進入這一階段。

正是這三種需要,貫穿了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這三種需要都能得到滿足的人,就該算是幸福的人了。

馬斯洛關於人的需要理論,為我們揭示了人的需要規律,使得我們更加明確了需要是人的本能,人的需要具有豐富的內容,既有個人生存方面的需要,也有被社會認可和尊重的需要,還有個人價值實現的需要。

但對不同的人而言,由於所處的客觀環境和自己的主觀目標不同,在這三種需要上所表現出來的標準也不一樣。

如有的人認為只要能吃飽飯,便解決了生存問題,而有的人卻認為,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和一份穩定的工作才算解決了生存問題。

有的人認為只有考上清華或北大才算滿意,否則就不上大學,而有的人則認為只要能上大學就可以,即使是民辦大學也無所謂。

有的人找配偶要求長相出眾,而有的人則要求是個異性即可。

有的人買房要求地理位置一定要靠近繁華鬧市,而有的人則喜歡享受偏僻所帶來的那份寧靜。

有的人買車喜歡省油的,有的人則喜歡跑得快的。

有的人喜歡顏色保守的衣服,而有的人則偏愛鮮豔的衣服等。

由於人與人之間在需要標準上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要想滿足大多數顧客的需要,必須針對其需要的差異性,為他們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服務。

一些人認為這不可能做到,因為顧客的需要千差萬別,而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

務實地講,沒有哪家企業能夠完全滿足顧客千差萬別的需要。

但是,如果因此就不付出努力去儘量滿足更多顧客的需要,則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方式。

事實上,儘管我們無法完全滿足每位顧客的不同需要,但是隻要我們比競爭對手滿足的程度高出哪怕是一點點,便可以獲得有明顯差別的競爭優勢,這就是服務的效果放大效應。

思考題:假如無人為你提供任何服務,一切都靠你自己,情況怎樣?

。。

1。3 每個人都是服務的主體

從上一節內容我們已經知道,每個人都有需要,而且每個人的需要標準還不同,每個人都離不開別人和社會所提供的服務,每個人都是服務的客體,也就是被服務者。

既然每個人都是被服務者,那麼,每個人所得到的服務該由誰來提供呢?如果每個人都只是被服務者,究竟誰才是服務提供者?

這個問題為我們揭示了服務的本質,只有當每個人都成為服務的主體,也就是服務提供者的時候,每個人才有可能同時成為被服務者。人是服務主體和客體的統一,是我們對服務本質的基本認識。

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的進步,主要體現在對每個社會成員各層次需要的滿足程度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大部分需要都能從社會提供的服務中滿足,說明我們所處的社會文明程度較高。反之,如果我們的大部分需要都要靠自己的勞動來滿足,則說明我們所處的社會文明程度還很低。

然而,社會是由你、我和他(她)共同構成的,你只有將自己投身其中,主動參與到火熱的社會活動中,成為這個社會的一分子,在貢獻自己對別人服務價值的同時,才能享受到別人為你提供的服務。如果你不是這樣,而是離群索居、自我封閉,或者自私自利,遊離於家庭和社會之外,不為別人服務,那麼,你就難以享受到來自他人的服務。

一滴水暴曬在陽光下,很快就會乾涸,但把它融入大海之後,便會獲得永恆的生命,因為它把自己融入到其他水滴之中。

只有當整個社會的大多數人都能為別人提供優秀的服務時,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才能為我們每個人提供同樣優秀的服務。

只有當我們自己能很好地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