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的人,可是要這麼多鮮豬血幹什麼?問了半天,來人只是板著臉說:“軍事秘密!”
一聽豬血成了軍事秘密!更沒有人敢問了。
“馬糞紙”在豬血中浸泡成了猩紅色,一張一張地撈出來包到了架子上……
工人雙手血紅,個個像是殺豬的,可是大家乾得很起勁。
中國民間原始的油簍子生產手工藝,成了中國飛機副油箱的試驗工藝。
幾天之後,一對油簍子式的飛機副油箱已經全部晾乾了,外邊又上了一層銀粉。看上去十分精緻。
現在只有最後一道工序了,就是裝油負重,當然一開始是用水代替的,當成桶的“油”裝進紙糊的副油箱時,油箱慢慢地開始變形了,緊接著“嘩啦”一聲裂開,“油”四下流開了……試驗失敗了!
大家馬上就明白了,“馬糞紙”強度不夠,那就用白鐵皮做,工人把白鐵鋪到架子上,上面再釘上鉚釘,對那些有縫的地方,再用錫一點點焊死。然後進行了裝油、耐壓和振動試驗,結果全部合格!
全廠上下一片歡騰!
可是,熊廠長還不放心,又派人將這對土副油箱送到了安東機場,裝到了蘇聯飛機上,由蘇聯的飛行員進行了飛行試驗。
蘇聯飛行員飛完之後,連連伸出大姆指:“頂好,頂好,沒有問題!”
下一步就是大批次生產了,可是上哪裡去找那麼多工人?
熊廠長想到了打“洋鐵壺”的手工匠。
第二天,瀋陽的大街小巷都貼出了大量招收“洋鐵壺”手工匠的佈告。
負責招收工人的,不但有工廠的技術人員,還有公安二處的謝海全處長。
老百姓知道這是飛機廠在招工,知道和製造飛機有關,也是和抗美援朝有關係,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許多焊鐵壺的老工人,揹著工具趕到了工廠,只要看一看那滿手的老繭和精細的技術,就肯定不會是壞人,但是,為了保密,公安局還是派專人對工人進行審查,並有專人駐廠負責保密工作。
3個月過去了,工人們克服困難造出了3027個副油箱,按時送到了空軍部隊。
1951年3月,在北京一次宴會上,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為熊焰滿滿地倒了一杯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