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入越作戰的高射炮兵部隊,為了對付這種鋼珠子母彈,發動群眾,獻計獻策,大家提出很多辦法,最後概括為“小、深、坡、坑、溝、洞、蓋、散”8個字的措施。
“小”就是縮小各種掩體的上口,儘量減少鋼珠子母彈落入掩體的可能性:“深”就是在不影響觀察和對低目標射擊的前提下,儘可能將掩體加深:“坡”就是將掩體積土的反斜面修成40—60度斜坡,使延時子母彈落地時滾向陣地外面:“坑”就是在陣地上人員必經的道路旁,挖一些口徑20厘米、深15厘米的錐形、柱形排彈坑,在炮床下面和儀汽車下,構築口徑50厘米深60厘米的喇叭形排彈坑,當發現延時子母彈時,可將其撥入或踢入坑內:“溝”就是在炮槍體的底部邊緣和各掩體外圍距反斜面約30厘米左右,挖一條寬約15厘米、深30厘米向工事中心傾斜的環形排彈溝,球形子母彈著地後易滾動,排彈溝可限制其滾動範圍,減少其殺傷效力:“洞”就是在交通溝、掩體內挖一些供人員使用的貓耳洞,在人員來往較多的道路上挖拐彎或T形的避彈洞:“蓋”就是給火炮、儀器加防護蓋,炮瞄雷達掩體除天線座留口外,其餘部分全用鋼板、鋼軌和木材加蓋:“散”就是在不影響指揮、協同和集火射擊的前提下,根據地形條件增大火炮、器材間隔,採取疏散配置。採取這些措施後,我軍傷亡大大減少。一次,美軍飛機向某高炮團防區陣地投下子母彈5000多顆,全團人員無一傷亡。
四、戰鬥在異鄉國土的無悔英雄
越南北方山多林密,地勢險峻,坡陡谷深,河流縱橫,氣候炎熱,有時期溫高達40攝氏度。特別是5月至10月的雨季,陰雨連綿,給我軍高射炮兵作戰帶來許多困難。中國空軍入越高射炮兵部隊住的是帳篷或用樹枝、茅草、塑膠布搭成的低矮的棚屋,在強烈日曬下,熱得象蒸籠,悶得喘不過起來,夜晚也難以入眠。為了隱蔽,有時帳篷晚上架,白天拆。有時轉移到新陣地,為了搶修工事,來不及搭窩棚,就在陣地露宿。為了迅速捕捉戰機,許多炮手長時間頭頂烈日,坐在炮位上待戰,吃飯都不離開陣地。有時一天要跑20多次警報。往往白天作戰,夜間還要轉移陣地,拉著重炮爬山涉水,吃不好,睡不好,體力消耗很大。而我們的指戰員們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怕艱苦,不怕疲勞,克服重重困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空軍入越高射炮兵部隊在越南戰場上打得英勇頑強,湧現出許多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英雄人物。許多連隊在敵機投下的炸彈凌空呼嘯時,沉著應戰,堅持戰鬥。有些指戰員被子母彈的鋼珠打進了皮肉裡,自己用手把它擠出來繼續戰鬥。在生與死的關頭,人人爭著把安全讓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高炮V團8連炮手李金才在一次激戰中,一顆子母彈落在他兩腿之間,在即將爆炸的緊急時刻,為了掩護戰友和火炮的安全,他堅定地夾緊雙腿,結果雙腿被炸斷,鮮血染紅了炮盤,身負重傷後,仍然挺坐在炮位上繼續戰鬥,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高炮F團2連戰士曲永久被子母彈擊中腹部,腸子流出腹外,他忍著劇痛,用力將腸子塞進腹內,紮緊腰帶,又繼續戰鬥,直至壯烈犧牲。
1966年5月31日,美機30批109架對安沛狂轟濫炸,早已準備好的我高射炮兵部隊以集火近戰的方法與敵機展開搏鬥。當時期溫高達40攝氏度,戰鬥傷亡和中暑人員不斷增加,多數炮(槍)管亦因連續射擊而超過發射極限,但指戰員們仍堅持戰鬥。4連連長桑家貴頭部負傷,血流滿面,仍繼續指揮,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發出“狠狠打”的口令。5連班長黃永龍,彈片穿進小腹,還頂替倒下去的一炮手操炮,以後又接替負傷的排長指揮,堅持戰鬥80分鐘,直到英勇犧牲。
4連副班長陳永林被子母彈打穿腹部,但他強忍劇痛一邊捂住傷口,一邊排除火炮故障,還在20米的距離上搶運4次炮彈,最後壯烈犧牲在陣地上。經過長達3小時17分鐘的激烈戰鬥,這兩個團共擊落敵機16架,擊傷10架,俘虜美軍飛行員4名。戰後,受到中共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
1967年5月27日,美軍F—105、F—4飛機6批20架集中攻擊寨高地區,投下子母彈8箱,其中一部分在高炮M團2連陣地爆炸,連長張宛度頭部、胳膊、左腿負了重傷,指揮所也被敵人炸彈炸飛,張連長僅用一隻腳蹦跳行走,越過兩條交通溝,前進80多米,站在陣地中央繼續指揮戰鬥。由於鋼珠子母彈不斷爆炸,指揮儀班全部人員負傷,炮1班也有6人負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