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聲不超過三響,總機就會接聽了;而且你聽到的會是悅耳怡人的聲音;如果你打來兩次以上,總機還可能認出你的聲音,在你還沒報出姓名以前,就叫出你的名字了。
最近我們登了一則廣告徵求業務員,結果收到了135封履歷表,我們篩選出30個人作第一次面談,之後我和選出的最後8位又面談了一次,最後全都否決掉了。我們又得重新再來一遍。
我們公司僱用人才需要花上30天到兩年。有人曾經問我:“怎麼可能?你怎麼能夠忍受一個空缺懸置那麼久?”首先,我們作好未雨綢繆的計劃,這樣一來就不會因為有人離開而手足無措。其次,在我工作的27個年頭裡,一年52個星期我隨時都在徵才。即使並沒有空缺,如果真是個人才,我們也會僱用他,因此我們擁有堅強的候補陣容。另外,由於我們選拔過程非常嚴格,所以長期留任的比例能高達80%之譜。得到麥凱信封公司的任用,就好像奉命上戰場,新進人員感到驕傲,而公司其他員工看到管理階層如此盡忠職守,也與有榮焉。
有效選拔人才
要想了解選拔人才的基本原則,只要回頭看看買賣的道理。身為僱主的你是買方,而前來應徵的人則是賣方。履歷表、面談、推薦信都是賣方的推銷工具。你可以換個立場,假設自己是應徵者:你會穿上最好的一套衣服,還是要捐給窮人的舊衣服?應徵者精心挑選的介紹信,會告訴你他是個天才還是白痴?你期望介紹信上這樣寫嗎?“敝人希望貴公司能給傑克一個工作,因為,天曉得,我們實在無能為力。”
因為應徵者這麼賣力在推銷他自己,你就應懷防人之心嗎?千萬不要!推銷術很可能正是你要找的。可是欣賞一段美妙的電視廣告,和全然相信它,是兩碼子事。當你負責選用人才時,你的責任就像是品質管理工程師負責檢驗產品,並蓋上合格標籤一樣。
我並不想討論和應徵者面談的技巧,許多專家已經在別的地方談過很多了。我們麥凱信封公司有一套10個階段的選才程式,我真的認為很特別,而且很管用。當然,我們並不會對每一個應徵者採用全套步驟,不過程式絕對比你想像的還多。如果這聽起來很麻煩,你想像一下,萬一用錯了人,還得開除他,兩相比較,這項投資就很值得了。
第一步:請應徵者來面談——只是純粹的面談,不做任何進一步接洽;除非人事部門的主考官是個老手,確切知道管理階層要找的是什麼樣的人,而且他有足夠的自信,不會因為感到威脅而刷掉出色的應徵者。
第二步:由管理階層的人再對應徵者進行6次到8次的後續面談,此外,仍不動聲色,除非公司的主管需要討論他們的看法,或是要提出具體的理由、建議任用或淘汰(這是很好的訓練)。
第三步:我自己和應徵者談半小時。大概不會有太多公司的總裁在面談時,喋喋不休地訴說他如何創立這家公司,或是他身為工商政要(industry
statesman)的看法。而應徵者的分數如何,取決於他傾聽的興趣。
第四步:我在電話裡和應徵者談半小時。想想看你公司裡裡外外的事,有多少需要靠電話來辦的?你的應徵者能夠在電話裡清楚地提企劃、說服他人,並且與人溝通嗎?在電話中和他交談,可以儘早發現這個人到底是能言善道,或者只是一具電話答錄機。
第五步:向外界打聽訊息,查檢視這位應徵者在這行的表現如何,看看誰知道此人。但是要找可信而友善的訊息來源。
第六步:我在應徵者配偶、小孩都在家的時候,到他家裡和他談談。我想要看看應徵者在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環境下,他個人對於工作的評價如何。這也是測驗他是否正直的好機會,他的家庭生活果真像他在面談時所描述的一樣嗎?
第七步:我會在不同的社交場合與應徵者晤談,我加入應徵者所喜好的社交活動。看看這個人在社交場合舉止如何。這對於業務員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在這種場合裡,正是必須表現技巧和說服力的時候。
第八步:讓應徵者見見兩、三位我的同輩,他們的公司也在城裡,但是業務和我們沒有競爭性。這種拜訪很簡短,而我也必須以接見他們的最佳人選,作為回報。
第九步:一起拜訪各業的一些高手。優秀的應徵者必須能過得了他們這一關,我認為親自認識(personally
knowing)這些高手是必要的。(另外,靠這些人的引導,可以打一開始就找到很好的人選,這也是個很棒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