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裡的糖葫蘆兒,山藥豆兒,九龍壁前可以來個“倒掛金鐘”的鐵欄杆,黃昏時的柳葉兒,先蠶壇前的風箏。玩累了,出北門,接著就往老爸腳踏車的大梁前那麼一趴,然後迷迷糊糊的回家。

十幾年過去了,接著又是一輪十幾年,可不知為什麼這進進出出公園的人,恍惚還都覺得這麼些年了,北海公園還停在那兒,停在那兒的永遠都是揮之不去的爛漫笑臉。既然《讓我們蕩起雙漿》這首歌中,頭幾句先提到了依舊停在那兒的“美麗的白塔”,那就先由這瓊華島上的白塔說起吧。

打北邊出了故宮的神門,沿著筒子河邊往西溜達一站地,就是北海公園南門了。進去就能看見兩座“堆雲”、“積翠”的彩繪牌坊,牌坊南面是砌著灰色圓形城牆的團城,這裡面藏著的便是用一整塊大玉石雕琢而成的元代巨型酒器——“瀆山大玉海”。而從牌坊下順橋走過,迎面陽光下醒目耀眼的大肚子白塔,這便是印在北海公園門票上的瓊華島的標誌性建築了。此白塔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系屬覆缽形建築,白塔高米,磚石須彌座的塔基上便是最大直徑為14米的塔肚,這大肚兒塔身正中面朝太陽的是繪著藏文圖案的紅色眼光門。這道不讓開啟的塔門內到底藏了多少鎮塔的寶貝呢?那些在康熙年間曾記載到《白塔銷算細數清冊》中,“冊塔內裝髒鑄嘛哈噶藏佛一尊,盛貯舍利子銀盒一個重一兩……”以及許許多多的金銀、經文、衣缽、佛教法物、藥品、綢緞、茶果等貢品,只有在為數不多的幾次白塔大修時,被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親眼見到過。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主要景點(15)

尋寶的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當白塔周圍忽而響起那鎦金鈴鐺悅耳的清脆時,當遠望著那故宮角樓邊的風箏已斜掛上了與白塔一般高的天際時,當山下小亭子裡傳來老人的歌聲與手風琴的歡快時,當紅牆黃瓦的紫禁城與塔身後的北海和塔身前的中海、南海交織了太多皇城的氣韻不凡時,此時有幸竟能這般憑欄鳥瞰帝王都城,至於那紅門內的寶貝究竟是何模樣誰還會惦記太多呢?

說完了白塔,再說說這塔所在的瓊華島。應該說對於長生不老的奢望人人皆渴求,而歷代皇帝對於這份渴求還得在上面再加個“更”字,從漢武帝之後代代君王紛紛效仿,極富幻想地用仙山名字來營造屬於自己朝代的那“一池三山”的皇家宮苑。可以說跨越了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北海,就是採用了“一池三山”這種構思佈局的一個典型。在很久以前的古老神話故事裡曾說:在浩翰的東海上有三座仙山,分別叫做蓬萊、瀛洲、方丈,山上住著長生不死的神仙。而這北海中的“瓊華島”象徵的便是蓬萊,原來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臺”則象徵瀛洲和方丈,北海的大片水域寓意為太液池。這北海從遼、金那會兒便開始挖湖堆山,接著又在元代一步步地建殿擴島,並以此為中心建造了大都城,至此也就有了“先有北海後有北京”的說法。

而這瓊華島也正是因它秀麗柔美的湖光山色,引得乾隆帝親題了一塊“瓊島春陰”碑,立於白塔山的東麓,並把此處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如果是在風和日麗的春日,沿著迂迴曲折的遊廊下到北面的山麓,看看湖邊垂釣與泛舟的人們,累了便在幽靜精巧的園中之園“濠濮澗”和“畫舫齋”裡小憩幾許,餓了可去西邊漪瀾堂的仿膳飯莊嚐嚐皇家園林中的宮廷菜,愜意一番過後,這“瓊島春陰”中的自在與閒適自然也就不難體會了。

在《讓我們盪漾雙槳》那首歌中還唱到了“綠樹紅牆”,由瓊華島眺望北海北岸的幾組被綠樹包圍的紅色宗教建築,那是小西天、大西天、闡福寺、西天梵境,西北面湖邊的是亭橋相連如五龍游弋的“五龍亭”,湖的東面紅牆邊是清代后妃們祭祀蠶神的“蠶壇”,蠶壇的西面是乾隆帝和後來皇子皇孫門用來讀書的靜心齋,書齋的西邊是翻譯和印製大藏經的天王殿,殿的再西側那座用424塊七色琉璃磚砌成的,總共有635條或戲珠,或躍身,或探海的龍,那便是中國絕世的琉璃精品——九龍壁。古人視龍為通天的神獸,君主的化身,吉祥的瑞獸。二百多年來,這些在正脊、垂脊、筒瓦、隴垂上的龍蹤跡,依然在雄渾沉穩地繼續著有關龍的神話與龍的圖騰。

而今天讓這一切續寫的,是那天王殿前用內力推動身體如行雲流水般打太極拳的年輕人,是那快雪堂前站在地上練書法的老人,是那攜妻帶子在先蠶壇前玩羽毛球的小家庭,是那對襯著白塔與初上的圓月在湖畔拍結婚照的新人,是鐵影壁旁那倆跟爺爺哭鬧著非要“拔根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