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也要比以前的快很多。此時,已飛行2~3分鐘,在高度達到150千米~200千米時,火箭基本已飛出稠密大氣層,有效載荷不再需要整流罩來防護風力的破壞,按預定程式拋掉箭頭整流罩,這進一步減輕了火箭發動機加速的質量負擔。
有些火箭的二級推進劑,常常在火箭快接近軌道速度時燃燒完畢。爆炸螺栓使二級火箭與有效載荷分離,這時在有效載荷上,一個稱作推進器的小火箭將火箭送入最終的軌道。同時二級推進器使火箭落入大氣層上部,最終,空氣摩擦會使它燃燒,變成灰燼。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避免使其留在太空,成為太空垃圾。如果這些垃圾不巧進入某個衛星的軌道,那將是極大的威脅。
對於低軌道的航天器而言,這時火箭就完成了運送任務。但對於高度在1000千米以上的軌道或行星際任務,還需要有第三級火箭,在這一結構中,二級火箭擔當著把三級和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工作,近地軌道通常為300千米或更低。在二級火箭脫離後,火箭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開始進入航天技術中稱為慣性飛行段的過程,一直到與預定軌道相切的位置。稍後,第三級火箭發動,進入最後加速段飛行,當加速到預定速度時,第三級火箭發動機關機,有效載荷從火箭運載器彈出,進入最後的、較高的軌道,或者前往另一行星的軌道。
目前使用的所有火箭,基本都是一次性使用的運載火箭。這是因為飛行的壓力、發動機燃燒推進劑的酷熱、拋棄後的重返地球以及在大氣層上部的焚燒,都使得各種部件在一次飛行後就基本報廢。雖然這樣聽起來很浪費,但建造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所需的費用並不比一次性使用火箭的低。不過經濟上可以承受的設計——再迴圈式火箭已經在規劃之中了。
軌道動力學:圓形軌道與橢圓形軌道
前面已經經常提到了“軌道”這個詞,那麼軌道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地球總是圍繞著太陽在做著公轉運動,如果把每一時刻地球中心的位置用直線連起來,就出現一個橢圓形的軌跡,通常就把它稱為軌道。事實上太空中運動的任何天體都有自己的執行軌道,科學家們經過不斷觀察與研究,建立了軌道動力學,為航天器在太空中的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軌道動力學要經過嚴格的數學推導,這些推導決不是幾頁紙可以表述的,大多數人面對這些推導絕對都會望而卻步,但你不用擔心下面的內容你會看不懂,只要具備基本的幾何學知識就足夠理解這些內容。
圓形軌道與橢圓形軌道。 最好的txt下載網
假設你登上華山的東峰,站在朝陽臺上,將一塊石頭水平丟擲,會看到它迅速的朝山下墜去,你也許看到它砸在了峰下的某個地方,這時如果你再用力丟擲另一塊差不多大的石頭,如果你還能看到它在山下的落點,那這次的落點一定是比剛才的落點遠一些,因為你用了更大的力。
這基於一個事實,地心引力對物體產生向下的拉力,拉力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拉力產生的向下速度相同,因此兩塊石頭從山上到山下的時間也一樣。但用的力不同,石頭在水平方向運動的速度也就不同,那麼相同時間內,它們在水平方向的運動距離必然不同。
再看另一個事實,地球是圓的。在物體下落運動的距離中,地球表面也向下彎曲,那麼實際的落點要比在水平面上的落點要遠。如果可以讓物體的速度足夠大,在它朝地面下落1米時,地表亦向下彎曲了1米,它與地表的高度沒有變化,這樣它就永遠不會落地,產生了與地球表面同心的圓形軌道。
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取決於沿地表曲線向前運動的速度,該速度必須保證物體不至於落地才行。由於高度較高的物體比高度較低的物體受到的重力影響要小,因此高度增加時,保證圓形軌道的速度可以降低一些。
如果讓物體獲得更大速度,在下落1米的時間內,向前運動的距離足以達到地表向下彎曲了2米的地方,這樣物體到地表的距離實際上增大了,即高度增加。繼續運動則高度不斷增加,但由於重力的作用,使上行的物體逐漸慢下來,繞地球半周後,高度最大。接下來物體與地球的高度開始減小,並繼續繞地球運動。最後,球又回到原來的位置,恢復原有速度,又開始了一次原來的運動,這樣就形成了橢圓軌道。
對橢圓軌道的理解符合我們一般的認識,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朝空中扔一個石塊,它在爬升時開始慢下來,在爬升到最高點時速度最慢,然後它衝向地面速度又開始回升。
橢圓軌道的速度
偏心率值近地點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