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則研製和發展了禮炮(Salyut)系列空間站與和平(Mir)號空間站,現在正在建設和使用之中的則是集聚了多個國家的空間力量的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ISS)。
重要一步
蘇聯早在60年代開始軍用空間站的研究,當時該計劃取名軌道導向站計劃,後改名為鑽石(Almaz)計劃。但同美國的登月競賽失敗後,蘇聯為了在下一輪的競賽中獲得主動,同時考慮到航天技術的應用,決定全力以赴發展空間站計劃,並希望成為本世紀驚天動地的壯舉。1969年蘇聯正式將空間站作為了航天計劃發展的核心。並在鑽石號空間站的基礎上衍生出DOS…7K民用空間站計劃,對外界將這兩個計劃統稱為禮炮(Salyut)系列空間站。鑽石計劃後來由於衛星偵察技術的提高,不再向載人方向發展。
DOS…7K空間站採用了聯盟飛船的大量成熟技術,如生命保障、軌道機動與姿態保持、軌道對接、太陽電池等。到1969年,蘇聯認為建立空間站的基本技術——航天器的匯合與對接問題已經解決,於是1970年起開始禮炮1號的建造工作。與此同時,他們也對聯盟號飛船進行了改裝,以便使之成為空間站的輔助運輸工具。
1971年4月19日,也就是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10年之後,一枚巨大的質子(Proton)號運載火箭將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發射上天,其執行軌道為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222公里,傾角度,執行週期分。經過9圈的地面測控,禮炮1號執行工作正常。接著蘇聯正式向全世界公佈了這一訊息,宣稱蘇聯已擁有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勃列日涅夫在第二天說,禮炮1號的飛行是“征服太空的重要一步”。無論如何,禮炮1號的成功發射,標誌著人類進入太空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蘇聯的第一次“水上回收”:1976年10月14日,聯盟…23號飛船載著航天員祖多夫和羅日傑斯特文斯基發射入軌,準備與禮炮…5空間站進行對接。但是由於飛船的主引導系統天線出現故障,與軌道站的對接沒有成功。飛船隻好緊急返航。又因遭遇風暴,最後航天器只好夜間水上濺落。當時,由於水面有冰,營救筏無法接近飛船,於是用直升飛機將飛船拖到岸上。
其後,蘇聯研製了數個民用、軍用禮炮空間站,到禮炮6號對空間站進行了各方面的重大改進。整個禮炮空間站計劃使蘇聯的空間站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禮炮空間站是一種單模組的空間站,不可能進行擴充套件,這就限制了有效載荷的規模。為了進一步的要求,後來出現了和平號空間站計劃。
單模組空間站指由火箭一次發射入軌跡可執行的空間站。一般不長期連續住人,而且需要維持在軌獨立執行的全部基本系統。
空間站的發展:第二代空間站(圖)
天空實驗室拍攝的太平洋風暴
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在科技和軍事領域的激烈競賽使得人類對太空的征服不斷取得突破,而軌道空間站的研究建設步伐正是在這樣的激烈競爭狀態下前進著。第二代空間站將具備更高的可靠性、更大的負載能力、更多的功能和更長的壽命。其中代表第二代空間站的是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蘇聯的禮炮6號、禮炮7號軌道空間站。
美國的空間站設想早在1958年NASA成立時就已產生。NASA在對未來10年的航天活動進行規劃時,提出過許多發展任務,占主導地位的專案是空間站和載人登月。這兩項計劃當時曾引起廣泛的爭論,有人建議優先發展空間站,有人則認為應該優先發展載人登月。在那個競爭意識很強的年代,NASA的上層官員和政治家們更看重的是航天計劃的政治意義和國際影響,希望造成更大的壯觀聲勢,所以載人登月更被看好。而當時許多科學家則堅持認為發展空間站的科學研究和國防軍事意義相比載人登月要更為重要。但是,直到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提出阿波羅登月計劃後,這場空間站和載人登月的爭論才暫時平息了。空間站計劃落了下風。
但是,無論是NASA還是國防部在空間站方面的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美國國防部曾進行過載人軌道實驗室(Manned Orbiter Laboratory,MOL),該計劃後來被取消。1967年,NASA馬歇爾航天中心獨立提出了一項空間站計劃作為阿波羅應用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從任務來看,主要從科學和技術利益著眼,不像阿波羅計劃那樣帶有很大的政治冒險性,後來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