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安城的話題一直被這仁義與兵事佔據著。
引爆討論的是李淵再太極宮裡說的一番話。那日李淵早朝過後,在太極宮休息,閒暇之餘,和身邊的人談論起羅彥的詩來。因為之前羅彥的《權書》已經是鬧得滿城風雨,因此李淵多多少少也有些印象,以造反起家的李淵,聽了羅彥的詩之後,倒是挺贊同羅彥說的話。
但是旁邊的起居舍人不樂意了。
畢竟李淵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記錄下來當做編寫史書的材料的,李淵這番話,豈不是直接要給羅彥下定論?因此,這位起居舍人是打死也不樂意李淵這麼說的。於是乎開始了一番苦心的諫言。
“陛下啊,你嘴上把個門,你這麼一說,羅彥這小子可是就把我儒家給毀了。”
“我不覺得他說的有錯啊。挺好的,你就這麼寫吧。”
“陛下您再想想唄。”
“不想,就這樣了。”
李淵一番剛硬的表態,把士林中有些腐儒徹底給惹火了。一時之間,長安的言官們就像發了瘋似的,先是硬剛李淵,然後又把火撒向羅彥。
這下子,羅彥終於被拖到了油鍋裡。
原本這些言官和腐儒們都想著,羅彥只不過是剛從進士科上來的一個九品芝麻官,弄死他還不是隨隨便便。但是誰想到,就在有人把羅彥一紙摺子彈劾了之後,秦王府勢力突然間出手了。
首先是李世民親手寫的奏摺,專門就羅彥寫的詩向李淵表示感慨。慨嘆自己在沙場出生入死,沒想到人還沒死,這罵名就先出來了。前線多少將士,聽了長安有人居然說自己水淹劉黑闥部有失仁義,都有些心酸委屈。
李淵一看慌了,這些言官這麼高,前線要是軍心渙散,這還了得,一怒之下差點把李世民的摺子扔到那些言官臉上。
隨後就是陸德明,公然把《權書》那篇短小精悍的《自序》拿出來在國子監顯擺。
這下子,羅彥算是站穩腳跟了。
但是反擊仍在繼續。隨著陸德明表態,一些看到事情本質的儒家名士也紛紛給羅彥撐腰。畢竟,羅彥也說了,仁義乃是道,兵事乃是術,隱隱還有抬高儒家的意思。大唐開國基本上都是武將的舞臺,治政才是士子們的拿手好戲。但是,如果儒家士子能夠知兵,那麼以後立德立言立功不都可以了麼。
如果光是這樣也就算了。但是這些言官和腐儒們沒有想到的是,還有一股勢力也開始力挺羅彥,那就是勳貴。
勳貴大多也是跟著李淵造反起家的,這些年哪個人沒有掌過兵。這大大小小的戰爭也經歷過不少,所以大唐開國這些人才能獲得榮耀和家世。這會兒突然有人跳出來說這沙場征戰有違仁義之道。當然,這也是隨著大討論的持續,有些人說話開始不長腦子亂說出來的。
這怎麼行?自己出生入死才幫助大唐開國,這會兒好不容易形勢穩定了,你們這群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們就想著搞我們。這些勳貴也不傻,找來門客,幫忙寫了請罪書,紛紛找李淵訴苦來了。
這傢伙,弄得太極宮整天門庭若市。李淵想拒絕接見吧,怕這些勳貴心裡難受,畢竟也是一起出生入死過。但是你要說接見,一個接著一個的,說來說去都是說那些言官怎麼怎麼地。
李淵火了,為了平息這些勳貴們的哀怨,直接罷免了幾個跳的最兇的言官。至於理由,什麼,這還需要理由?
最終這場爭論就以鬧劇的形式終結。作為始作俑者,羅彥倒是泰然自若呆在編修院喝喝茶看看書。到頭來,就那幾個言官成了犧牲品。透過這次事件,羅彥的大名開始在長安的上流圈子裡掛上了號。因為這期間羅彥的靠山也暴露出來,確實是秦王府無疑,因此,在編修院的這些助手眼中,羅彥自然也成了不可輕易招惹的存在。
而隨著這場鬧劇的終結,眾人期盼的田假也來臨了。編修院對《藝文類聚》的編修工作,也正式通知在田假結束之後開始。
這倒是讓羅彥發愁了。這田假究竟去幹點什麼,最近已經習慣了白天上班晚上學習的狀態,一旦休假,這白天難免沒有具體的安排,讓羅彥心裡空落落的。
第四十二章 在玄都觀邊聽故事
這田假的第一天,羅彥起來讀了一會兒書,就有人通報說他有朋友來訪。
這把羅彥驚的不輕。自打周晉他們幾個走後,羅彥在長安可就是算得上孤單到沒朋友。這會兒突然冒出朋友來,這事兒就挺有意思了。滿懷著好奇,羅彥準備親自去迎接這所謂的朋友。
還好羅彥親自到了陸府的門口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