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初入長安,便是在那春遊的時候在先師與朝中諸公的文會,得蒙看重。而今每每想起,都覺得幸甚至哉。”
“陸公與郎君的故事,我等雖然遠居益州,也多有耳聞。賢師徒的感情,也是我士林的佳話。當日郎君一篇祭文,讓我等幾個老朽也心有慼慼。”
許多人這樣安慰著羅彥,反而讓他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倒是讓諸位見笑了。不過,我等讀書人,在下不忘堅守,在上不忘提攜。這樣,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東西才能夠代代相傳。這次我將墨香居的一套書放出來,便是這個意思。希望藉此機會,能夠激發益州士子奮發讀書的志願。”羅彥也不隱瞞,將自己內心那種薪火相傳的願望說了出來。
這樣一席話,倒是讓剛進來的那些士子們一陣感激。
文會是在酉時初正式開始。整整半天時間,其實刺史府內外都在忙一件事情,那就是考核前來計程車子。
轉眼到了酉時,但凡是有些本事計程車子,基本上都已經坐到了正堂中。作為東主,羅彥自然要主持文會的開始。
“時為中秋,身居益州。有感益州文道昌盛,俊傑輩出。羅某上任四個月,已經是深有體會。雖然不曾多在士林中走動,那也只是因為時機未到。
如今秋收過後,又是豐年。百姓富足,方能供養我輩如此盛宴。而百姓能夠豐衣足食,我這主官縱使享樂,也可略微心安。不然,便是那尸位素餐之輩了。
如今群賢畢至,閒話也不多說,請諸君舉杯共飲,以慶盛世。”
說來也是真的好玩,即便平日裡再狂放不羈,在這種場合,吃酒也要杯杯有一個說法。或是慶賀,或是恭祝,或是敬酒,或是罰酒,雖然名目不一,但絕對不會無故飲酒。
待眾人一飲而盡,羅彥這才繼續說道:“既然名為文會,那麼現在文會便要開始了。詩賦文章,以賀華年。得蒙諸位抬舉,羅彥便出這第一題,還請諸君聽好,七言律詩益州辭,一炷香時間。”
這也是羅彥有意給益州的上上下下釋放一個友善的訊號。不論怎麼的,開頭先往你們誇誇自己的家鄉。
題目並不是很難,這樣的題目益州計程車子平日裡相互唱和可沒有少做過。這個時候考驗的便是平日裡的積累了。只見座中士子紛紛思考一二,便開始運筆如飛,不過眨眼的功夫,赫然有一大半計程車子再次放下了筆。
說真的羅彥這一炷香的時間都有些長了。不過這一炷香顯然不能就這樣乾巴巴等著,羅彥話音剛落的時候,就有樂籍獻上弦樂。這樣等待的人們就可以聽著美妙的絲竹聲消磨時間。
而有了管樂的掩映,坐在羅彥附近的不少老儒們也紛紛開始議論座中那些士子的水平。
羅彥雖然平素對於益州士林不太關注,但有了這個機會,倒是也認識了不少老一輩口中的俊彥。
並沒有如同淘汰制一樣,此次文會反而是將三樣放在一起,做一個總體的評價。所以這事兒讓刺史府的一干筆吏忙活了好一陣。
接下來的便是賦。這回出題的乃是益州公推寫賦第一人,乃是益州大族張氏的族人。其人先是向羅彥一拜,這才向諸生宣佈,第二輪的題目取“刺史宴”。
很顯然,這也是張氏和在場的不少老儒商量好的。先前羅彥宣佈要寫益州,他們便投桃報李。雖然僅僅是兩個題目,但一個是表明心志,另一個則是給予承諾。
箇中彎彎繞繞不必贅述,第二輪雖然有幾篇文章爭議很大,但是最後也沒有鬧出什麼太大的風浪。
如今只剩下最後一輪的文章,大家卻是公推鄧夫子出題目。
說來這出題人的身份也是大有講究。羅彥是官,張氏是紳,而最終的一環,還是歸結於鄧夫子這個讀書人。說來不管是巧合也罷,刻意而為也罷,鄧夫子居然出題目叫做“富國策”。
說是富國,其實往小了說就是富益州。這是鄧夫子的另一種幫助,讓羅彥知曉益州人的眼中,到底該如何讓益州更加富足。
最後三場平定,赫然是益州州學的一個學生拔了頭籌。羅彥親自看過這士子的詩歌文章,其水平也卻是當得這透明。所以其評價當眾,自然也不會存在太多的黑幕。
等三輪比試結束,時間也已經到了戌時中。
在所有人的一片豔羨中,羅彥將承諾的書籍一箱箱送到那學生面前。隨後就給了所有人一個更加高興的承諾:“今日宴會上諸位寫就的詩賦文章,刺史府會各選優者二十篇,請墨香居代為刊印千本。”
如果讀書人不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