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願意。可是,行麼?”
兩個字的反問,讓原本還想勸阻他的重臣們適時閉上了嘴巴。行麼?肯定不行啊。真要是行之有效,史書上早就大寫特寫了,還用得著他們在這裡愁眉苦臉。
這可是拿住了這幾位重臣的軟肋。既然誰都沒有辦法,那還不如打破既定的規則。試試,未嘗不可。
羅彥很開心。他喜歡這種被信任的感覺,也喜歡自己能夠將所知的東西化為對黎民百姓的幫助。如今李世民做好了選擇,那麼也就意味著,只要自己能夠在明天頂住朝堂上的壓力,和李世民相互配合,那麼這場蝗災,總是會比腦中史書裡所寫的破壞力小很多。
朝著李世民一拜,羅彥也沒有等待眼前這些高官,疾步出了大殿,似乎一刻也不願意久留。
“唉,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這天災襲來,難道僅僅憑藉人力就可以消泯麼。”房玄齡嘆口氣,似乎是對於羅彥提出的事情還是有些反對。
“一直以來,他都相信人定勝天。以我對他的瞭解,這次他也能夠拿出非常有效的辦法來做這件事情。更何況,我們不相信他又能如何,陛下相信就夠了。”長孫無忌走在房玄齡身後,也是淺淺一嘆。不過這嘆息和房玄齡的又有所不同。
“我看你們兩個啊,還是想想明天在朝堂上,到底該如何選擇吧。”杜如晦倒是看的清楚:“你沒看到方才他讓陛下選擇的時候,分明就是躊躇滿志的樣子。要是沒有十分的把握,我想他也不會如此冒然提出這樣的辦法來。可是,到時候難道真的要和陛下唱對臺戲不成?”
朝議自然是放開了言論。那個時候基本上都實行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當然了,原地要是一意孤行,在影響不大的情況下,倒是也可以透過。但是,他們三省六部已然有權利將李世民的詔書駁回。到底該怎麼選擇,這是一個問題。不僅杜如晦在愁,聽了他的話,便是周圍其他的臣子也開始發愁。
次日一早,李世民尚未到來,太極宮中便像是炸開了鍋一樣。年前的一番改制,固定三天一小朝會,十天一大朝會。這大朝會便是要求長安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員都要參加。
可是上次大朝會開過也就是三天時間,本來今天只需要一場小朝會,三省六部的官員前來奏事便可。可是昨天下午突然間就接到通知,除非是有特殊原因,不然一概不得缺席。待御史們一個個將官員點清楚,彙報給中書省以後,貞觀朝第一遭例外的大朝會,就這樣在冉冉升起的朝陽中開始了。
“昨日司農司查驗過長安縣七處土地,發現土中蝗蟲卵異於往常。經過反覆推論,最終認定不久之後,很有可能在京畿道發生大規模的蝗災。今日急召諸位臣工前來,便是為了商議此事。蝗害近在眼前,諸位有什麼好的辦法,儘可能說出來讓大家參詳一番。”李世民可沒有興趣聽階下諸多大臣說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一上來就將主題說了出來,靜靜看著殿中眾臣的反應。
事出突然,饒是很多人宦海沉浮,養氣的功夫深厚,可是依舊架不住這樣重大的訊息襲來。心知此事需要朝臣商議一番,那御史言官也沒有在這個時候檢舉班中相互交頭接耳的人。這事兒便是他們,此刻也在相互議論。不僅為這個訊息本身,還有方才李世民所說的處理方法。
但是,還能有什麼方法呢?好多人都習慣於沿襲前例,而前例不就是積德修行。說得更加清楚一點,就是皇帝帶著百官沐浴齋戒,百姓帶著妻兒廟觀中祭拜神佛。隨後再大搞賑濟之類的舉措,儘可能將百姓安置在各個州縣的治下,不令產生流民。等蝗災過了,再補償種子和食糧,開始補種。
百官心中極度納悶。雖然這蝗災未發,可是三省六部的官員難道就沒有告訴皇帝這事兒該怎麼辦麼?非要興師動眾搞一次大朝會,到頭來還不就是說這些話。
李世民此刻還是對於這些朝臣抱有一絲的憧憬。他希望裡頭能夠有一個人站出來,主動說一些辦法,既不用像羅彥的言論一樣驚世駭俗,又可以行之有效地解決蝗災。
等啊等,聽著殿中的議論聲已經持續了差不多有一炷香,李世民終於坐不住了。沒有辦法,你們還在這裡瞎**什麼。“夠了,給了你等這麼長的時間,不是要讓你們相互間交頭接耳相互閒談的。”這一聲怒喝,讓原本嘈雜的朝堂頓時間安靜下來,隨後便是群臣異口同聲的請罪聲。
早就厭煩了這樣的李世民,此刻也只能沒好氣地說一聲:“行了行了,看著你們這樣我就心煩。羅彥,這個時候你不出來,還候在那裡幹嘛。難道要我親自下去請你不成?”實在是不想讓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