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⑦ 趙新華口述,孫震、何再治整理:《往事的回憶》,載《瀋陽文史資料》第九輯。
⑧ 傅德口述,傅慶雲整理:《勤務兵的回憶》,見《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裡》,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⑨ 盧廣績口述,薛景平整理:《回憶張學良將軍》,載《瀋陽文史資料》第十輯。
⑩ 張魁堂:《張學良是怎樣走上聯共抗日道路的》一文註釋,未刊稿。
⑾ 高存信:《白山黑水憶將軍》,載《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裡》,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⑿⒀ 吳景勳:《軼事二則》,載《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裡》,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張學良傳……早年的戰爭
早年的戰爭
從張學良早年的經歷中,不難看到,作為一個自幼處於“東北王太子”地位,年紀輕輕就帶兵打仗的年輕將領來說,他能虛懷若谷,團結部屬,並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隨波逐流,確是難能可貴的。但他的不同凡響處,還不止此,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軍事鬥爭中,他也是敢作敢為、雷厲風行的。據說,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帥的珍貴遺物,他很喜愛,一直把它帶在身邊。這刀做工精緻,鋒利無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寫的是:事到臨頭須放膽。他很欣賞這句話,而且看得出來,這對他以後的行動也不能說沒有影響。
但張學良並非魯莽之輩。他多思重謀,機敏堅定,終於成為奉軍中一員饒勇善戰的優秀將領,並在兩次直奉戰爭中顯山露水,開始引人矚目了。
第一次直奉戰爭發生在1922年,不過它的起因卻早在兩年前就出現了。“一九二○年曹、吳倒段之役,由於當時總統徐世昌的袒奉,奉軍進關,唾手而得京津,不但軍事上坐收瓜分段派邊防軍的好處,而且政治上又使親奉的梁士詒得以組閣。曹、吳看在眼裡,恨在心中,而一時無可奈何,因此乃有一九二二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和奉軍的失敗。”①很明顯,那時曹錕、吳佩孚與張作霖的矛盾,還是權利之爭,因為“自一九二○年直奉兩方聯合打倒皖系以後,共同的敵人沒有了,從而雙方又發生了新的矛盾……總的說,直系擴張了陝鄂兩省的地盤,而江蘇又和直系接近(江蘇督軍李純暴斃,直奉雙方爭奪他的遺缺,親直系的齊燮元當了江蘇督軍,使奉方大為不滿——引者),這使奉系很不甘心,甚至組織反直同盟,其中趙倜,盧永祥和舊交通系的首領梁士詒等是這一同盟的重要分子。”②經張作霖舉薦,梁士詒是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做了內閣總理的,因為他有那樣的背景,上臺之後自然處處向著奉系,為使其進一步發展軍力,曾積極為之籌款。後他的內閣又“有以開放鹽行、管理緝私為條件借款九千萬之事”,遭致吳佩孚的公開反對,吳通電指責梁的借款是賣國行為,並聯合蘇、鄂、贛、魯、豫、陝六省督軍省長電請徐世昌速免梁職;同時聲稱在梁未下臺前,他們將採取不合作態度,拒絕接受梁的任何命令。這麼一鬧,梁的日子固然是不好過的,張作霖也覺得臉上無光。其實,吳佩孚反梁還並不是重要的,他的主要目的還是反奉張,要奪權,他們當然很清楚,梁士詒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關鍵還在於他的後臺張作霖。張作霖不甘示弱,遂以“保衛京畿”為名,發兵入關,並也公開指斥曹、吳作亂,破壞統一。直係軍閥也不相讓,馳電回擊,內中有“大浩之篇,入於王莽之筆,則為奸說;統一之言,出諸盜匪之口,則為欺世”等語。張作霖聞知,火冒三丈,於是在1922年的四月間,雙方便兵戎相見,互相攻殺起來。
戰爭初期,奉軍憑著兵多將廣和銳不可擋計程車氣,曾連連得手,打了一些勝仗,尤其西路長辛店一仗,直軍大敗,幾乎不可收拾。可是後來直軍忽然反攻過來,並且攻勢甚猛,奉軍措手不及,有的地方還被抄了後路,終於潰不成軍,竟被直系軍隊打敗了,而且,還敗得很慘。如果不是張學良和郭松齡率領的新軍比較得力,在危急關頭,連打了幾次頑強的狙擊戰,張作霖的很多軍隊只怕是連退路也都會被截斷,退也無處可退了。這不能不使稱雄一時、縱橫無阻的張作霖大為震驚。一想到他的幾十萬軍隊竟被吳佩孚這後起小輩擊敗,就又氣又恨,心中象翻了個五味瓶,使他坐立不寧。
但畢竟,這次的敗北,也使張作霖那發熱的頭腦開始冷靜了點,他不能不重新估價他的張家軍的戰鬥力了。但是不是直系軍隊就很強大,或者象有些人所說的,直軍的勝利,是由於吳佩孚指揮有方、神機妙算的結果呢?那也不是。奉軍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