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即退場,那時張學良是根據蔣介石的絕對不抵抗命令下令將東北軍撤至關內的,現在正是這個荒唐的命令使他失信於民,而不得不下野出國了。也許正是由於觸景生情,感慨萬端,以求從苦悶中得到一點解脫吧,所以他又在兩位女士的陪同下,來到了這個在他的人生旅程中一再出現轉折的場所,憂國憂民的張學良陷入了無限的惋惜、惆悵和悔恨之中。
但在那時,人們對張學良並不瞭解,特別是“九·一八”事變的內幕,國人皆矇在鼓裡,所以人們把一腔怨憤之情全傾洩在他身上了:出於義憤,批評他軟弱,是“不抵抗將軍”者有之;故意製造謠言,借題發揮,向他大潑汙水者有之;由於不知真情,對他多有責難,甚至捕風捉影,搞出一些無中生有的事情來的,亦有之。前面曾經提到的馬君武的詩《哀瀋陽》,便是其中頗有影響的一個事例。
馬君武的詩,初見於何報?國人的反映究竟如何?筆者未曾詳考,不過,張學良和于鳳至、趙四小姐最初看到時,確是吃驚不小。當時他們是在一張《重慶日報》上看到的,氣是氣,但那反映卻也頗為不俗:
于鳳至和趙一荻在房中說著話,忽聽張學良從六國飯店回來了。于鳳至向趙一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