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就是感嘆他和楊將軍的不幸遭遇的,這不也正反映出他義憤填膺,未能效命於抗日疆場的隱痛和事與願違的遺憾嗎?

每當夜闌人靜,在長時間伏案工作之餘,我常推開通往涼臺的門,愛在自己高樓住所的涼臺上,向東南方遙望,很想寫一點關於張學良將軍的文字,可又覺得將這位中國現代歷史上的風雲人物瀟灑豪爽的勃勃英姿和始終如一的純真的愛國主義激情,丹心如鐵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事蹟很好地反映出來,要把他從一箇舊軍閥轉變成為“特別使人懷念”的民族功臣的過程如實地加以再現,並對這位曾經走過一條極其曲折、複雜、偉大而又磨難重重的道路,然而卻並非完全沒有爭議的愛國將領的思想發展和無私貢獻,儘可能作一些客觀、公正的分析、評述,談何容易!但由於他的一生的經歷和歷史功績深深地感動了我;特別是從將軍的遺憾又聯想到周總理對他的評價,以及總理為著名愛國人士高崇民改詩的動人事蹟,我似乎又茅塞頓開,文如泉湧了。1961年12月12日,在北京舉行的紀念西安事變二十五週年會議上,張學良將軍的老部下和好友高崇民思念將軍,熱淚潸然,當場賦詩一首,詩云:

兵諫功成廿五年,

乾坤扭轉話凌煙;

今日座中皆旺健,

一人憔悴在東南。②

那次聚會,周總理和鄧穎超同志也參加了,有人把這首詩拿給總理看,他看了略一沉吟,立即指出,“憔悴”二字太消極,建議改為“奮鬥”,即“一人奮鬥在東南”③,這也就是說,張學良身雖被囚,其志不移,不消沉,不悲觀,仍在奮鬥呢!這其實不正是生動地表達了黨和人民對他的敬重和深切思念之情嗎?

是的,張、楊兩將軍的個人命運是不幸的,一位犧牲在特務的屠刀下,一位是終身幽禁,他們都懷有深深的怨恨與遺憾。但如果從西安事變有功於抗戰,有功於國家,有功於民族以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這方面看,又可以說是求仁得仁,求義得義。“這種純粹由個人恩怨造成的歷史悲劇,卻只能增添他們作為千古功臣的光輝。他們的目的達到了,他們為民族作出的重大犧牲是值得的。”(楊拯民語)如果楊將軍地下有知,經過八年抗戰和四年的解放戰爭,中國人民終於獲得瞭解放,並又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時,他是會瞑目九泉的。張將軍的遺憾心情,也會大大減輕。這一點,在他被囚後,實際也是漸漸意識到了的,他詩中的“唯有春風今又還”,不就反映了他看到抗日力量的發展而歡欣鼓舞的心情嗎?從這個角度看,他們的行動給予後人的將不是遺憾,不是悲觀失望,而是鼓舞,是深思,是奮進,是力量!

“噹,噹……”室內掛鐘在深夜裡發出的顯得格外清晰的響聲,打斷了我的沉思,我這才發覺,自己在涼臺上站的時間不短了,但不知為什麼,卻毫無倦意,也不想進屋,仍然默默地凝視著東南方那象碧海般的夜空,並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雪竇山、蘇仙嶺、鳳凰山、黔靈山、麒麟洞(這些都是當年囚禁張學良將軍的地方):

黔靈青山疊,霧雲遮,藜花淚濺,杜鵑聲切。芳草天涯無覓處,一代英姿人傑。滄海事,千秋澄澈。禍急寇深燃箕豆,更鄉關,遍灑黎元血。家國恨,誓當雪。

華清池畔擒梟桀。少將軍,死生度外,義薄雲闕,大禮可須辭小讓,笑對刀鋒斧鉞。身囚禁,丹心如鐵。引頸望風長懷想,憑欄處,唯有山前月。吟到此,語幽咽。④至此,我又想,張將軍目前的處境怎麼樣?身體還好吧?聽說將軍渴望自由,很想離開臺灣到國外旅遊,更希望能重回大陸,記得報上還曾透露過類似的訊息,好象將會獲准出國一趟了。但後來便無下文,將軍依然故我,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如眾所周知,1936年西安事變張學良以團結抗日為重,親送蔣氏回南京,“死生度外,義薄雲闕”,是蔣氏食言,張學良才身陷囹圄。這原本就是個大冤案,又經歷了漫長的半個多世紀的冷雨鐵窗,張學良將軍也由年輕少帥而垂老矣,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退一步說,也正象海外著名作家江南生前在論及這一問題時所講的:“釋放後,任由其鵬程萬里,會對國府甚至臺局有何影響?但其正面意義,如對歷史的交代,那就無法估量”,還說:“經國有膽識,儘可昭告天下,或悄悄然送他到美國或去大陸,父親的過失,兒子去補救過來,何等光明磊落!”他談得多麼好呀!而且,不談蔣介石早已作古,如今國內外形勢也都今非昔比,這樁早該結束的歷史悲劇,難道還能讓它再繼續下去嗎?特別是近年來鄧小平同志關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