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現在再三表示要跟著我學修養,跟著我讀書,他自己不願回去,你們也不要強迫他回去。’”……⑧
人們對於那些搖唇鼓舌、言不由衷的人,愛用“陰陽怪氣”來形容,我看用它說明蔣介石的這副腔調,是毫不誇張的。不過,作為領袖,竟然說假話(也正象李志剛所說的:“鮑文樾看到明明是蔣不讓張回去,反說張自己不願意回去,就很生氣,對我說:‘我從此不再與蔣共事,也沒有再同蔣談的必要。’於是他就單獨地先回去了。”⑨),竟然氣量如此狹小,這確實不能不使人驚訝。鮑文樾為此決定終止他與蔣的會談,併發誓從此不再與蔣共事。
這以後,在西安雖有楊虎城鼎力千鈞,為救張做了大量工作,更有周恩來力挽狂瀾,極力維護西安“三位一體”的團結,使由西安事變而形成的抗日民主運動的新的革命形勢,仍然保持著高漲的勢頭。但是,我們也不能不遺憾地看到,這以後不論是在南京還是西安,也都還有風波,有逆流,有動盪,事態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
……當潼關談判正在進行之際,西安內部在蔣介石的軍事壓力下,在和與戰的問題上發生了日益加劇的意見分歧。
在一月的最後幾天,主戰派的活動更為激烈。二十七日晚,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等人要求紅軍代表團派紅軍幫助他們打仗。代表團再三向他們解釋,打仗對營救張學良不利,只要三方面團結一致,保持這個強大的力量,張學良總會回來的。苗劍秋聽到代表團不主張打仗,就大哭大鬧,說:“你們不幫助,我們也要打”,“是否你們看著我們讓蔣介石消滅掉?”甚至威脅說,“你們不幫助我們打仗,咱們就先破裂”,等等。孫銘九一面哭泣,一面在周恩來面前長跪不起。就這樣一直鬧到後半夜。最後,代表團答覆說:“這個問題很重要,容我們好好商量一下,明天再答覆你們。”
……三十一日晚,楊虎城、于學忠、王以哲、何柱國、周恩來,分別代表十七路軍、東北軍和紅軍,在王以哲家中舉行最高軍事會議,最後決定和戰大計。會議由楊虎城主持,于學忠首先發言。他根據當時內外夾攻、腹背受敵的形勢,認為不僅不應打,而且也不能打。王以哲、何柱國都表示同意。楊虎城雖然派人和顧祝同談判,但是沒有放棄必要時不惜一戰的打算,這時在會上既看到東北軍方面三位將領都主和,也就表示十七路軍仍願與東北軍一致行動,同意和談。最後,周恩來發言說明紅軍方面的態度,大意是:紅軍方面原來堅決主張和平解決事變,以後東北軍、十七路軍兩方面有許多人堅決主戰,為了團結,紅軍曾經決定只要東北軍、十七路軍兩方面一致主戰,紅軍也可以保留原來的和平解決事變的主張,參加作戰。這次會議兩方一致主和,紅軍方面當然是贊同的。於是會上作出了堅決促進和談成功的決定。
……但應德田、孫銘九等人堅決反對繼續和平談判,認為王以哲、何柱國主張繼續和談是想投靠南京政府,他們是“叛徒”,應該除掉他們。二月一日的晚上,西安街上出現了應、孫等張貼的“除奸”標語。當日深夜,應德田、孫銘九等擬定了捕殺王、何的計劃……
當時王以哲臥病在家,於文俊率隊闖進王家,在臥室將王殺害。何柱國和于學忠、董英斌等因事先避入新城楊虎城公館,經楊保護,得免於難。
當天下午,東北軍代參謀處長鄧玉琢擬就東北軍、十七路軍全線即日出擊的合同作戰命令稿送楊虎城、于學忠簽發,一面用電話聯絡前方將領預作準備,但前方將領均不接電話。
二月三日晨,東北軍前線部隊自動撤出渭南前線,渡過渭河開到高陵,劉多荃師且有一部掉轉槍口,開回臨潼,向西安方面警戒,聲言為王以哲復仇。應德田、孫銘九、苗劍秋等聞訊,不知所措,驚恐萬狀。為了避免事態擴大,儘可能減少損失,以利於團結抗日,周恩來一面對應、孫、苗的錯誤行為進行嚴厲的批評,一面與楊虎城,于學忠等商量,冒著袒護少壯派的嫌疑,派劉鼎把他們三個人送往三原紅軍駐地。楊虎城也在周恩來支援下,用軍事力量迫使東北軍衛隊團撤離西安。這樣,才避免了一場東北軍內部大規模的互相殘殺。
應德田、孫銘九等出走後,東北軍部分老派將領劉多荃等將於文俊殺害,祭奠王以哲。事變後提升為一○五師第一旅旅長的青年將領高福源,對於西安“三位一體”的局面的形成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根本沒有參與二·二事件,也被劉多荃下令殺害。
紅軍代表團聞知王以哲被害,當即派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劉瀾波去渭南,向前方將領說明中共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