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6世紀的時候,漢字和朝鮮半島的先進技術一起傳入了日本。日本人最初學習漢字的時候,都是使用純體漢字表達日本語,日文也使用漢字寫。逐漸地,日本人採取了“訓讀”的方法,就是使用日本的語言去讀漢字,使用的只是漢字的形與義,不用漢字的音。
日本從奈良時期到平安時期,無論是日本宮廷還是貴族,都就出現了學習漢文化的熱潮,在這些人中,有些人寫的漢詩文,水平並不比中國人差,而且寫出來的字也十分好看,這些人之中還出現了很多知名的書法家。上流人士對漢字的迷戀使日本大眾很容易接受了漢字,使用漢字寫日文。在日本人使用漢字寫日文的時期,漢詩文在日本的文學中也起到了主導作用。
日本人除了訓讀外,還創造了“假名”,就是不使用拼音,而只把漢字當作沒有意義的音標文字使用。最早的假名叫“萬葉假名”,這個名稱來源於詩歌集《萬葉集》。不過,日本在使用萬葉假名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了漢字的複雜筆畫帶來的不便,於是又逐漸創造出了突破漢字原形的新字形“片假名”,就是用漢字的一部分代替原來的文字。片假名又稱簡體假名,另外還有一種“平假名”,就是把整個漢字都寫成草體加以簡化。例如,“安”字草寫成“南”、“禮”字寫成“札”等等。
日本人在學習中國漢字的同時,還創造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字,日本人這種勇於學習其他國家文化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不僅僅是漢字,就連日本的教育也是和中國文化緊密相關的。
古代日本人對教育十分重視,他們對教育的重視也是因為對中國文化學習的重視,日本的很多大學就是為了培養學習、傳播中國文化的人才而建的。在這些學校讀書,學生必須付出大量精力放在鑽研儒家經典上。
日本的大學寮相當於唐朝的國子監,最初只設兩門課程—明經道(儒學科)和算道(數學科),後來又陸續增加了文章道(教習詩文、史籍)和明法道(教習法律)。日本大學寮的規模要比唐朝國子監的規模小,學生的來源也有所不同。在中國,普通人家出身的人,只要透過了考核,也可以到國子監讀書,但是日本大學寮卻只有貴族孩子才能就讀。
古代天皇制國家是以天命觀、“王土王民”、“德治”、“仁政”等等儒家思想作為政治理念的,日本學校學習儒家也是為了適應天皇制國家對行政的需要。
公元9世紀,大學寮隨著“唐風文化”達到鼎盛而進入了繁盛時期。恆武天皇為了實現自己的事業,下令增加大學寮學生數量,以擴大大學寮的財源。平城天皇和醇和天皇也下令,親王和貴族子弟到要去大學寮學習儒家經典。於是,在天皇的控制下,逐漸形成了儒學流行和大學寮、國學興盛的局面。天皇對儒家的崇拜主要是因為儒學適應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另外也是日本統治者對中國文化的敬佩。
不久之後,由於天皇的失勢、中央集權制度的衰落,儒家教育很快就開始衰敗,其政治功能和作用也漸漸消失。不過,儒學的影響卻沒有消失,儒學教育依然存在。直到現在,日本的大學仍然設有儒學經典課程,而選修儒學的學生還需要背誦類似《論語》之類的儒學經典。
日本的統治者在提倡儒學的同時,還把儒學倫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孝道”帶到了日本。最初日本人是沒有孝順觀念的,孝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之後在日本統治者倡導下,才開始被日本人接受。日本朝廷頒佈的《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中,都有勸獎官吏和一般市民要奉行孝道的條文,同時也有懲罰不孝的規定。這些都說明日本統治者已經把不孝定為了犯罪,而且是不能饒恕的罪行。如今,日本人對父母的孝順絲毫不比中國人差。
除了孝之外,儒家思想中的忠、信等道德觀念也慢慢被日本人接受。當忠孝無法兩全的時候,中國人會選擇先忠後孝,或是為盡忠而犧牲孝的道德觀念。當時,日本也就忠、孝關係等一些倫理問題進行了討論。中國儒家思想的進入不僅豐富了日本人的道德內容,同時還提高了日本人的道德水平。
。。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7)
日本人十分喜歡追逐世界潮流事物,他們不想落在其他國家後面,希望日本能成為大國。雖然日本把中國當作榜樣,不過日本和中國不同,日本社會的漢化是從上至下的,由統治者開始,逐漸傳播到平民大眾,這已經成為了日本的一個特點。日本的改革也是自上而下的。另外,日本的漢化是全方面的,無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