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和平統一大計。孫中山雖對此不抱幻想,但還是同意北上。他覺得舉行這樣一次談判不會有什麼損失,而且隨著全國民族和民主情緒的高漲,可以藉此使全國振奮起來。但有一點他決不妥協,即統一的目的是為了取消軍閥主義和同外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召開國民會議是必需的。
①據1987年在北京對年逾八旬的徐英(瓊·徐)的訪問。徐英(弗蘭克司徒夫人)是一度為國民黨左派及中國基督教界名人的徐謙(喬治·徐)之女。他們父女倆風雲變幻的生活反映了中國的萬花筒式的變化。徐謙(1871—1940)安徽歙縣人,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法部參事,成為中國現代第一位法官,曾主持對汪精衛企圖謀刺攝政王一案的審判。但
後來他自己也參加了國民黨,曾任司法部長。他的女兒在中國的美國教會大學上學,本世紀20年代曾在北京參加一次遭到警察開槍鎮壓的學生反帝反軍閥示威遊行。後經蘇聯協助離開北京並赴蘇聯政治避難。
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登“永豐”艦啟程北上。這條忠誠的軍艦三年前在抵抗陳炯明叛軍和援救孫氏夫婦脫險中曾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現在,它又要在革命高漲的形勢下,送他們登上去首都的旅程,到那裡去同朋友們會商、同敵人們談判。他們在黃埔軍校作短暫停留,受到全校師生熱烈歡迎和歡送。這次活動是由周恩來組織的,孫中山發表了講話。
動身的前一天,在各界歡送會上,孫中山說,他這次北上的目的是“拿革命主義去宣傳”。他還勉勵大家“同心協力把廣東的基礎弄得很鞏固,做一個革命的好策源地”,“並且要把北伐軍前進到武漢,和北方響應。”①同軍閥談判沒有實力作後盾是不行的。
①馮玉祥夫人李德全以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長,馮於建國前的1948年去世。
孫中山和宋慶齡在香港換乘客輪於11月17日抵達上海。他們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盛況空前。1922年他們回到上海時實際上是作為逃亡者回來的,這次完全不同了。他們是在革命力量正在加強的形勢下,為了統一和和平而來的。他們在莫里哀路寓所住了四天,同支持者們就召開國民會議的問題進行商討。
上海最有地位的英國報紙《字林西報》對孫中山的“歡迎”,卻同當時中國民眾的情緒完全唱反調。它發表了一篇神志不清的社論,居然說,“孫博士在政治上是個不受歡迎的人,他目前在上海居留將會毀壞上海的中立地位並危及安寧”,因此必須禁止他進入上海由外國人管理的區域①。孫中山立即針鋒相對地駁斥道,“以外人而發為是言,實太不自量。上海為中國之領土,吾人分明居主人之地位,彼輩不過為吾人之客,一般賓客並無拒絕主人入門之權利,倘租界當局有意阻礙在租界之居住,則吾對之有出堅決手段之決心”。外國在華租界是不平等條約的產物,應該同不平等條約一起取消。②
①中文引文據劉家泉著《宋慶齡傳》,第96頁。
②引自“薩奇塔裡烏斯”(H.G.W.伍德里德的筆名)著《孫逸仙博士的奇異的神化》(英文),116頁。這本殖民主義著作對孫中山採取完全敵對的態度。
他們從上海乘船到日本神戶。在海上,他們一定想起和談論過去來往於上海和日本之間的多次航行。為準備應付將要來臨的局面,他們一起工作、商量,作為鍛鍊,還認真地在甲板上散步。
神戶是一個美麗的海港城市,孫和慶齡曾在這裡度過蜜月。這次他們在這裡停留了近一週。老朋友們,還有其他許多同情中國和中國革命的人都來歡迎,但沒有一個重要的日本政界人物。即使像大養毅(他這時是交通大臣)這樣的老熟人也覺得以躲開為妙。另外一個老熟人,留著白鬍子的黑龍會激烈分子頭山滿倒是來看了他們,並且據說還曾請他們到他家住。但是中國和日本的民族主義發展現在已肯定地分道揚鑣了。
不管怎樣,孫中山在日本發表的演說,仍然強調泛亞反帝合作,日本作為第一個在近代獲得獨立和富強的亞洲國家理應幫助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奴役。孫說,如果日本負起這個責任,它將成為一個解放者,而不是掠奪者。但局面已經定了。日本已經走上一條帝國主義的道路。從前,當日本自己還受不平等條約之苦時,它是贊成取消不平等條約的。現在,它對此已不感興趣了,因為它在分享著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所給予外國的好處。
至於孫中山關於組成包括日本和蘇俄在內的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