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曇吞�。ú�8歲),容易接受環境的影響。但反應的不同還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①見西格雷夫著《宋家王朝》,第107—108頁。
關於慶齡留美時期情況的第二個疑問是,她是否知道美國當時非常突出的社會主義思潮或工人的鬥爭,並受到它們的影響?
1912年是慶齡在大學裡的最後一年,那時她對社會問題已顯示出興趣。就在那一年的美國選舉中,社會主義候選人所得的票數之多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競選總統的尤金·弗·德布斯得了近一百萬票,在當時美國的選民總數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當時憲法規定男子滿21歲才有選舉權,黑人的選舉權有名無實)。社會黨的週刊《理智的呼聲》發行量為50萬冊,在1912這個選舉年裡,又加印許多,總數達3,600萬冊,平均大約每3個美國人就有一冊。同年發生了紡織和其他行業工人的大罷工。宋慶齡對這些事情有沒有反應或有什麼反應,在已知的資料中都沒有涉及。也可能她沒有作出什麼反應——因為她生活和讀書是在南部,而進步浪潮最高漲的地方是在北部和西部。
但是,作為一個無書不讀的人,她至少在讀過的書中會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想。愛德華·貝拉米的小說《回顧》以想像的筆法,從一個理想化的社會主義的未來(作者深信這樣的時候終將來到)回顧當今的資本主義社會,看到它是何等的不合理和不文明。這部小說當時風行全國。辛克萊和傑克·倫敦的作品也廣泛流傳,這兩人都是社會主義者。①我們確實知道,慶齡不久成為孫中山夫人之後,每天工餘常念英文小說給孫中山聽,辛克萊就是所念小說的作家之一。②
①愛德華·貝拉米(1850…1898)、厄普頓·辛克萊(1878…1968)、傑克·倫敦(1876…1916),均為美國作家。——譯者
②據70年代宋慶齡同她當時的秘書張珏的談話。
另外,在人們心中還出現這樣一個問題:慶齡(和美齡)在去威斯里安學院之前曾在新澤西州薩米特市波特溫夫婦創辦的一所學校唸書,據說這家的丈夫原來的姓是“波特洛溫”——這是一個俄國姓。①他是不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移民到美國來的俄國革命者之一?(當時美國公眾所厭惡的是沙皇制度而不是這一制度的反對者。)如果是,慶齡有沒有透過這一渠道吸收了俄國民粹主義者或社會主義者的某些思想,作為她從美國革命傳統中所汲取的、以及來自像她父親和孫中山這樣的中國現代主義者和共和主義者的思想的補充?考慮到以後的歷史發展使她同蘇聯有密切的關係,人們會想弄清楚這一點。但這裡又是隻有問題而沒有答案。
①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一書中稱波特溫一家是“白俄”,這在時代上弄錯了,因為“赤”“白”之分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的事情,而慶齡、美齡上這所學校是1907年。但本書作者無從證實西格雷夫關於這一家是俄國人的說法。當時這所學校被稱為“波特溫小姐的學校”,這位小姐的全名是“克拉拉·巴頓·波特溫”,沒有任何俄國姓名的跡象。
本書作者曾在日常交談中聽她不止一次談起過俄國作家岡察洛夫的小說《奧勃洛莫夫》。這是一部既辛辣又充滿同情的諷刺小說,描寫一個心地善良的懶人,他讀了很多書,八五八書房但什麼也不做。慶齡開玩笑地把她自己比作奧勃洛莫夫。實際上,作為奧勃洛莫夫的對立面,誰也趕不上她。是不是波特溫夫婦最早介紹她讀了《奧勃洛莫夫》,並且認識到——就像當時進步的俄國人所認為的那樣——“奧勃洛莫夫主義”是一種必須避免的禍害。
她對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及1905年的俄國革命又有什麼反應呢?這兩個事件發生的時候,她還在上海,但已到了基本懂事的年齡,而這兩個事件當時在有思想的中國人中是引起了巨大反響的。兩年以後,她就在美國遇到了波特溫夫婦,如果他們真同俄國有關係的話,那末他們在同她的談話中一定會提到這兩個事件。這是又一有待研究的領域。
我們迄今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但十分間接的證據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在上海莫里哀路寓所的英文藏書中有關於1917年前俄國反對沙皇的叛逆者的書——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瑪利亞·斯比裡多諾瓦的傳記,老布林什維克維拉·菲格納的回憶錄,這兩人都是女性,很可能引起了宋慶齡的興趣。
對孫中山和他那些親密的追隨者來說,俄國1905年革命當然被看成是重要的事件。在日本出版的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對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