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他為失望所打擊——在兩方面都是如此。一方面,對於落後的舊中國來說,他成了一個熱烈的主張現代化的人。因為反對陳腐的君主制度,他成了一個共和主義者、革命者。另一方面,由於反對西方(包括美國在內)那種自以為了不起的優越感,他要使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在每個領域都贏得完全的平等——而且無疑地能夠做到這一點。他把子女送去美國受教育(他自己也因為受了美國的教育才得以發展),是要他們學成後回國為國家作貢獻。
他出生在海南島文昌縣牛路園村——一個貧困偏僻的小村子。文昌縣不算是最窮的縣,有三件事物是出了名的,一是茂盛的椰子林,二是去東南亞謀生的人多,三是已有六百年曆史的、從附近的清瀾港用木船進行的貿易。稍晚一點,文昌又種植起胡椒、咖啡、橡膠和其他亞熱帶作物來。但在縣裡,牛路園是貧瘠的、窮苦不堪的一隅。
宋耀如的生年從前都作1866年,現在經過新的查證,確定為1861年。他本姓“韓”,改姓“宋”是以後的事。這一點早就為人所知,但不常被人提起。①
①在詹姆斯·伯克所著《我的父親在中國》一書(英文)就曾提到這一點。主人公美國傳教士步惠康(威廉·伯克)是宋耀如的終生好友。作者引用了1881年宋耀如給他在海南的父親的一封英文信(他那時顯然還不會寫中文),信末的簽名是Hann Cardson(韓教準)。作者還認為宋靄齡所作的關於她家姓氏的不能自圓其說的解釋是站不住腳的。宋靄齡說,她家本姓是宋,她父親曾被一個姓韓的親戚收養。作者指出,如果韓某是他的養父,自己沒有子女,那末為什麼家用如只給他的養父、而不給他的親生父親寫信,又為什麼他會在信裡提到“兄弟姊妹們”呢?
(一)祖籍海南
文昌韓氏家族據譜系記載是1197年從原住地河南安陽因避戰亂南遷的。宋代(960—1279年)因女真族的金朝和蒙古族的元朝在北方興起,所以北方的漢族南遷者很多。在中國,歷史的記憶是如此執著,在事隔八百年後的今天,這些南遷漢族的子孫仍被稱為“客家人”。客家人吃苦耐勞、意志堅強、生活儉樸、善於開拓。這種性格是環境造成的,因為他們的祖先南遷後往往只能定居在比較貧瘠的地區(最好的地區早已有本地原住民居住了),世世代代還要忍受本地原住民的歧視。由於同樣的原因,他們從古至今經常積極參加農民起義。
這個家族的譜系能夠追溯到二十四代之前(17世紀以後的祖宗神主或墓碑現在儲存完好),不是由於它近世變得有錢有勢,而是由於它的祖輩曾在宋末做過縣官,所以載入縣誌(中國的地方誌都是精心儲存和抄錄的)。到了19世紀,這個家族的成員都變成貧苦農民了,這從宋慶齡父親出生的那座老屋的頹破可以看出。
她祖父韓鴻翼只有一小塊能種四鬥種子的砂土地(本書作者最近去看了這塊地,土質仍舊很差)。文昌縣有大片大片的椰子林,俗話說,中國的椰子一半在海南,海南的椰子一半在文昌,但在這片地上連椰子樹也不長。韓鴻翼不得不做些副業來增加一點收入,維持一家生計。他常常為那些境況稍好的農戶送椰子,用扁擔挑著,沿羊腸小道走幾公里路,運到海邊,有時還用船運到更遠一點的地方去。他還編織棕繩出售,也燒過磚。①
①這裡及以後引用的關於在當地的史料來自文昌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在1985—1986年所作的調查研究報告。以往探討宋家姓氏問題的國外資料還有西格雷夫著的《宋家王朝》一書。
他家這所老屋幾十年來年久失修,破舊不堪。確實,原來只有幾戶人家的這個窮村已經拋荒。今天,這所老屋經過細心修葺,看起來好多了,也許比它新蓋時還要強些。但宅基仍是原來的,房屋設計也都按原樣:在一個有圍牆的小院子裡,兩邊各有一排三間(每間約10平方米)。其中一排原來是韓鴻翼(慶齡的祖父)一房住的,他的三個兒子(其中一個是慶齡的父親)都是在這裡出生的。另外一排屬於慶齡的叔祖父。1988年,本書作者在這所翻修過的老屋裡訪問了慶齡的叔伯兄弟韓裕豐。裕豐當年也是在這所老屋裡出生的,現在就擔任著這宋氏舊居的保管員。
韓裕豐精瘦結實,仍然是個農民的樣子,識字也不多,雖已87歲,卻身體硬朗,頭腦清楚。他是慶齡父輩那種型別人的活代表。他又是一個例項,說明中國現代歷史在他們身上與在他們那些著名的親屬身上產生的作用何等不同。
韓裕豐年輕時去過馬來西亞,在橡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