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的衝擊力,長槍從對手的前胸刺入,槍尖從背後冒了出來。但在這名秦兵摔下戰馬的時候,高原一時也無法拔出長槍,只好鬆手棄槍。
其實被迫棄槍,在騎戰中是常有的事情,因此每名趙軍的騎兵都配有二支長槍,一長一短,長的四米有餘,而短的大約在二米五左右。平時都是使用長柄槍,而短柄槍備用,插在馬鞍的後部,另外也是用於馬下作戰。
不過失去了長柄槍的高原,並沒有使用短柄槍,而是拔出了佩刀,順勢砍向一名與自己錯馬而過的秦兵,那名秦兵慘叫了一聲,胸甲被砍開,鮮血噴湧出,一頭栽倒下戰馬去。
現在長刀己經鑄好了二批一共四百柄,但基本都裝配給了步兵,騎軍中只有佰長一級的軍官才能裝配戰刀,當然高原這一級的將領每人可以配備兩柄。
其實戰刀在騎戰中使用的威力更大,因為刀本身的特性有利於劈砍,而且可以藉助戰馬的速度衝力,也不必使用太大的力量揮砍,就可以十分輕易的砍開甲冑,殺傷對手。不像劍槍那樣,以刺擊為主,不僅容易拆斷,而且刺入敵兵的身體也不易拔出,唯一的不足就是戰刀的長度不夠,只能用來做近身的劈砍作戰。
但這個不足點的影響並不大,遠的敵人大不了就不打,因此高原拔出了戰刀之後,左揮右砍,一連又砍死了四五名秦軍的騎兵。而其他的趙兵也同樣勢不可擋,紛紛揮動長槍短劍,或刺或砍,只殺得秦軍紛紛落馬,儘管秦軍的人數眾多,但整個戰局完全呈現出一邊倒的局面來。
這個結果也讓在秦軍陣中督戰的兩名主將章邯、董翳大為不解,秦兵趙兵的單兵素質一向都是旗鼓相當的,這一點在過去的戰場上己經得到了正識,而且這一次兩人帶出來的,都是秦軍中的精銳士兵,怎麼這一次和趙軍交手,竟然完全不堪一擊呢?如果趙軍的騎軍真的遠勝過秦軍的騎軍,那麼這一次戰爭,秦軍想要取勝,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當然在這個時候,兩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支趙軍騎軍是使用了新式的馬俱。
其實趙軍能夠佔據絕對的優勢,使用了新式馬俱只是一個方面,而釆用錐形陣形,進行鑿穿戰術,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戰術加武器的配合。秦軍的騎軍還是釆用步兵式的橫向陣列,但縱深達到了二十餘排,但在趙軍的鑿穿戰術面前,就向是用一把燒紅的餐刀插入一片黃油一樣,並沒有廢多少力氣,就十分輕易的殺入了秦軍的陣列中。
而在新式騎軍的後面,另外兩千同樣排列成橫向陣式的趙軍騎兵也趕了上來,和秦軍展開了全面的交戰。其實這一批騎軍才是和秦軍大體相當,但因為有前面十幾個錐形箭頭殺入秦軍的陣列,大大挫動了秦軍計程車氣,因此雙方全面接戰之後,秦軍仍然不敵趙軍,傷亡也大量的増加。
但秦軍的陣列縱深併不併算厚,高原又砍倒了兩名秦軍的騎兵之後,就率領著趙軍衝破了秦軍的陣列,而在高原的左右,其他的各支趙軍也都陸續的衝開了秦軍的陣列,殺了出來。
高原也吐了一口氣,知道這一戰的勝負,己經大局己定了。隨後一揮戰刀,拔轉馬頭,轉向秦軍的背後殺去,一連兩刀,將兩名背對自己的秦兵砍下馬去,而其他的各路趙軍也都紛紛調轉戰馬,並且迅速的由錐形陣列展開,又變成了橫列隊形,再向秦軍衝殺過去。有不少秦兵都來及轉身,就被轉過身來的趙軍騎兵刺下馬去。
這也是高原對騎軍平時訓練成果,在作戰時首先以錐形陣列鑿穿對手的陣形,然後在敵軍的背後橫向展開,回殺,力求一舉擊亂對方。
果然,這時秦軍腹背受敵,有計程車兵拔馬轉頭迎戰,有計程車兵則策馬前衝,頓時大亂了起來,而趙軍計程車氣大增,前後夾擊,還有一部份士兵甚致在中心開花,把秦軍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
儘管秦軍的軍紀嚴明,但到了這個時候,誰都知道這一戰己是必敗無疑了,因此也顧不得許多,紛紛從戰場上敗逃,連章邯、董翳也喝止不住,在轉眼之間,就成了全軍的潰敗,而章邯、董翳這時也身不由己,跟隨著敗軍,一起敗逃了回去。
擊敗了秦軍之後,趙軍的軍心大振,又隨後追殺了一陣,一直追出了十餘里,才在高原的制止下,停下了追擊,收兵返回原戰場。
經過了簡單的清點,這一戰一共斬殺了秦軍兩千三百餘人,還俘虜了一百七十餘人,而趙軍自身僅僅只有二百三十七人陣亡,另有三百餘人受傷。而新騎軍只陣亡了五十二人,傷一百二十六人。另外還繳獲了秦軍的七百餘匹戰馬,劍槍戟等武器千餘件。
只是戰陣離仇由實在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