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獎肯定輪不到自已了;而現在第一批匈奴軍隊並沒有攻破代軍的守線,輪到第二批匈奴軍隊發動進攻,看來冒頓的重獎還是有希望得到的,於是第二批匈奴軍隊自然人人興奮,立刻向代軍的防線衝殺了過去。
為了爭奪冒頓的重獎,第二批匈奴軍隊計程車兵們人人奮勇,個個爭先,根本就不顧隊形陣式,騎兵撒開戰馬,不僅甩開步下作戰的匈奴士兵,向前狂奔,而且互相之間也同樣的爭先恐怕,生怕自己比同伴晚了一步,不是第一個突破進入代軍營地的人。
只有在戰場進攻代軍防線的匈奴士兵才知道,冒頓的重獎可並不好拿,儘管巳經攻到了代軍的防線前,但根本就難以逾躍一步,不是撞到拒馬上被刺穿,就是被代軍射出的弓箭弩箭命中,只能成排成片的倒在防線前。而現在聽到了撤軍的號角聲,進攻中的匈奴士兵們如潮大赦一般,立刻紛紛轉頭向後退去。
戰場上的攻守轉換,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由其是在戰鬥還在進行中的時候,因為進攻和撤退的軍隊很容易就會互相阻擋對方的路線,衝撞推擠起來,一般來說,撤退的軍隊會向兩側分散,避開進攻軍隊的路線;而進攻的軍隊也會在陣式中留出幾條通道,好讓撤退軍隊透過。
不過這說起來簡單,但實施起來可就不容易了,只有是訓練有素,而且又有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的軍隊才能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就是在華夏各國的軍隊,在攻守轉變的過程當中,也經常發生混亂的事情。因此除非是在萬不得己的時候,一般都要先等撤退下來的軍隊全都退完,進攻的軍隊才投入到戰鬥中。
匈奴軍隊沒有經過攻守轉變的系統訓練,在草原各部的戰鬥中,到也不是沒有攻守轉變的情況發生,不過匈奴軍隊基本都是跟著感覺走,並沒有一個有秩的行動計剗,有時做得好,有時做得差,全都聽天由命。
而這一次匈奴軍隊的運氣顯然不好,主要是因為這時進退的兩邊都急,進攻的軍隊急著爭奪獎勵,撤退的軍隊急著退到安全地帶,因此誰都沒有想過要讓誰,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雙方的騎兵首先對沖上,戰馬互相沖撞,頓時人仰馬翻,就算是有少數士兵的騎術精湛,控制著戰馬騰挪閃轉,但在數千戰馬的對沖中,基本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就算能夠躲開幾個,但後面還有一堆,根本躲無可躲。同時還有不少戰馬踩到了陷井,因為這時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的匈奴軍隊都是打馬速奔,戰馬踩到了陷井,自然頓時失蹄摔倒,人絆馬,馬踩人,頓時亂成了一片。而隨後不久,步兵也跟上來了,於是場面更亂。人馬互相擠撞、推揉、賤踏,有不少匈奴士兵甚致刀兵相見,大打出手。
代軍在這個時候當然不會閒著,一面派出一部份士兵躍出防線,去收集弓箭,一面也拼命向擠成一團的匈奴軍隊開弓放箭,這時匈奴軍隊十分密集,只要是大方向沒錯,十支箭中至少要命中七八枝,因此匈奴士兵也幾乎是成片成片的射倒身亡。
輔公衍、冒頓、還有各部落首領們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意外事情,儘管有的部落首領急得直跺腳,但到了這個時候,誰也沒有辦法,只能讓戰場上的匈奴軍隊自己調整。
而輔公衍心裡也暗暗有些後悔,早知道會是這樣,就該讓第一批軍隊先完全退下來,再派遣第二批軍隊發動進攻,這中間也耽誤不了多少時間,就算代軍派人出來,也收集不了多少弓箭,結果現在弄成這個樣孑,反到是欲速則不達。
其實不僅是輔公衍,就連高原也沒有想到匈奴軍會出現這樣的失誤,如果提前有所準備的話,派遣一支軍隊出擊,就可以趁著匈奴軍隊發生混亂的時候,一舉擊敗匈奴大軍,不過現在蕃勇軍並不在大營中,剩下的代軍都不是擅長追擊的軍隊,而且高原也早有擊敗匈奴大軍的計劃,因此就算是放棄了這一次機會,也並不算可惜,高原也就沒有太在意,只是讓一部份士兵躍出防線,去收集弓箭。雖然現在代軍的弓箭十分充足,但箭矢屬於大量消耗品,自然是越多越好。
好在是現在戰場上的匈奴軍隊人數並不算太多,而且雙方也都沒有心情做過多的糾纏,只想擺脫對方,各幹各的事情,因此只用了十餘分鐘的時間,就分散出來,第二批軍隊向前進攻,第一批軍隊向後撤退。 就在第二天,匈奴軍隊果然又傾剿出動,再次向代軍的陣地發動進攻。
經過了一夜的調整之後,匈奴軍隊也確實做了一些改變,首先是進攻計程車兵全都配備了盾牌,以用來擋蔽擋弓箭,其次是有一部份匈奴士兵下馬作戰,充當步兵。
而且在進攻的時候,騎軍也不是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