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和保山、維西等地,分南部(大理)、中部(劍川)、北部(碧江)三個方言。北部方言與另兩個方言差別較大。????一般有四個聲調,帶後置助詞的賓語可以放在謂語或主語之前。  
一 〃文明子宮〃的提法
筆者曾在對全球神話歷史形成進行考察的過程中,提出過一種看法:整個人類在早期實際上可能有過大規模的充分交流,只是由於年代的久遠而整體〃失憶〃,尤其是書寫文字的缺乏造成了不可彌補的遺憾。筆者認為瑪雅文化就是亞、非、歐文明的一種延續,大概只有中國由於地理上的自然隔絕而失去了與全球的聯絡。 200萬年前,人類走出非洲,此後一直處於矇昧狀態,發展緩慢。大約在四五千年前,人類文明卻四處蓬勃興起,創造了形態迥異的文字,這是第一個時期。到公元前6…前5世紀,東西方文明幾乎同時獲得了大發展,是為第二個大發展階段,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蘇格拉底、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英才輩出。英國工業革命標誌著人類第三次文明大發展。 為什麼不同的種族和文化能夠跨越千山萬水,〃一起〃走入啟蒙時代?筆者認為,如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承認,人類其實只有一個〃文明子宮〃,一切科學與先進文明從同一個母體發源並擴散。人類的前兩個文明階段皆與此有關。為什麼第三時期突然中斷應有原因,容後敘。 我說的〃文明子宮〃是指地中海東部沿海地區,主要包括北非、巴比倫、猶太人以及希臘人。他們的文明透過戰爭、殖民、移民、通商等方式擴充套件到了伊朗與印度半島,乃至中國、美洲。而位於四大文明古國的遙遠的中華文明則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宮外孕〃。   。。
二 〃北迴歸線〃現象
歷史學上早有所謂的全球〃北迴歸線文明圈〃說,大意是早期全球的文明發達地區都處在北緯°左右的區域,而中國卻獨立其外'1'。 《辭海》解釋迴歸線: ①地球上赤道之北和南各°的兩個赤緯圈(即太陽所能到達的兩個極限位置)。夏至日太陽到達北迴歸線後即轉向南去;冬至日太陽到達南迴歸線後即轉向北去。②地球上北、南緯各°的兩個緯度圈,是地球上熱帶的北、南兩個界線。 假如我們把春秋戰國之前的三星堆文明加以對照,可以令人吃驚地看到,包括三星堆在內的整個長江流域恰好在北迴歸線上!而最接近北迴歸線的地方實際上在今天的廣東省廣州市,古代這附近曾經叫〃番禺〃和〃南海〃。 筆者認為〃北迴歸線文明圈〃不是偶然的,它說明了從〃文明子宮〃出來的文明人無論遷徙到哪裡,都願意回到他們習慣的家園,而只在迴歸線附近徘徊與發展。這既是他們天文與曆法知識發達的一種表現,到哪裡都能夠找到自己的〃家園〃……北迴歸線,同時也說明了他們知識的相對侷限:只有在這個方位他們才能方便地掌握祖先已經積累的有關潮汐、日月以及季節的規律等知識……這是他們無論從事農耕還是漁獵生產、甚至開展軍事與政治活動的重大文明資源,也是他們願意始終圍繞著北迴歸線生活的重要原因。至於適應氣候影響,恐怕還是次要的。 但是假如本來就在迴歸線之外土生土長的居民,比如中國北方原住民,就沒有必要一定要到迴歸線這裡來。同時,由於他們掌握了大量北方高緯度地區的生活經驗,再與南方交流了天文地理的〃高科技〃知識資訊之後,在哪裡生存恐怕都不再重要了。這時已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科學已經很〃發達〃了。實際上就在公元前2000年前後,人類在有關天文曆法方面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哪裡生存從這個時候開始不再成為大問題。 美洲的移民一直多生活在〃北迴歸線〃,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文明北移也可以說明一個問題,中國願住民的文明發展要比美洲的原住民優越得多,也發達的多。還有一個原因是與時間有關,科技發達之後人類終於可以離開回歸線自由發展了。中國北方也才從東周開始強盛起來。以上幾者皆有不可分割的聯絡。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三 遷移之路
筆者認為,人類文明發展史從大的方面而言,還可以分為另外的三個文明階段。 最晚的一個階段,是以希臘文化為主導源頭、中間發展出工業文明,一直延續到今天為止的〃現代文明〃;這個時間大約以公元前3000年為界。 3000年前到7000年前的〃有史〃文明,是為第二階段。三星堆文明,或者說閃族人遷居中國的時間就主要發生在這段時間內。 還有一個更早的階段為7000年前人類的無史文明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