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勾形
看起來像是曬衣服的掛勾。由於雁形在山地移動很慢(型態如同缺一小口的倒三角)。所以發展出此種山地裡的射擊陣形。山地裡的情況特殊, @種陣形其實看起來像是長蛇,所以移動速度僅次鋒矢。但是因為成為類似倒V的銳角,所以射擊還是很集中,可以當作射擊陣形。(注意,雁形跟勾形其實是V跟倒V,但是雁形隊伍排列厚實,勾形則類似兩條長蛇會合而成)。
9。箕形
箕形其實就是W形陣。裡面多了倒V。巧妙就在這裡。裡面的倒V多半是弓箭兵,長槍兵之類的遠距離攻擊兵種,所以可以在進攻提供掩護,但是因為排法巧妙,所以不會在正面不打到自己人。但是可惜中間有個倒V所以無法做包圍,不能一齊攻擊。所以是一種雁形發展出來的傷亡率小的平地陣形。
10。錐形
正三角形陣。不用多說了,這種陣形主將位置在前方,也是勇將陣形。在平地速度極快。可惜防禦力攻擊力(不能有最大隊友支援,攻擊面小)都很差。這是騎兵在以最快速移動時,若不刻意排列,自然會產生的隊形。
11。偃月
偃月在古代赫赫有名,在唐代被當作宿營陣形。可能是韓信使用的背水陣 。由
於全陣成為一種奇特的新月狀構造,其實在士兵被敵人追到河邊,然後倒轉回來想攻擊敵軍時,這種新月狀構造就會出現。使用這種背水陣必須 富有戰爭經驗的將領 (也就是三國志五中說的 勇名要夠高 ),要不然會控制不住士兵,新月狀也不會形成(大家都嚇的掉入河裡。)唐代把當作宿營陣形是有道理的。因通常會找個依山傍水之處(有水,才可煮飯;有山才可砍柴)。也就是險地,特別需要這種陣形。
12。方圓
方圓不用多說,也是人類自然發展出的陣形。在印地安戰爭片中,白人常常把車子推翻然後排成圓狀,全軍槍口朝外,這就是圓陣。不用這種陣形機動力極差,因為可能有士兵要倒退走。不過防守力最高,因為根本沒有背後。
中國古代盔甲與盾牌
中國古代盔甲與盾牌
春秋戰國之交,皮甲冑的發展達到鼎盛,影響深遠的札甲成為非常成熟的甲式。札甲由表面塗漆的皮片編綴而成,身甲甲片為大塊長方形,袖甲甲片較小,從下到上層層反壓,以便臂部活動。
到了秦代,札甲的長方形甲片已經日趨細小,從而更貼身和靈活,同時編綴技術也出現了陰線和陽線的區分。陰線和陽線並非術語,只是就表面特徵而言。
陽線在東周札甲的胸部以下和袖部已經使用,適用於臂、腰之類需要活動的部位,特徵是甲片間有一段段較長的縱向繩段。陰線則是隨著札甲胸背部製作的更為精細出現的,特徵是甲片表面只露出幾個極短 的繩段,甲片間上下左右完全固定,適用於胸、背之類不需活動的部位。
至此,甲片疊壓、陰線和陽線的規範就基本形成了,此後中國甲會沿著這條路發展下去。
進入鍊鋼業蓬蓬勃勃的西漢,鐵甲冑逐漸取代了皮甲冑的往日地位,同時鐵甲分化為精緻的魚鱗甲和普通札甲。魚鱗甲是札甲登峰造極的結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過2200片,甲片疊壓密似魚鱗,考慮到當時的鍊鋼水平,毫無疑問只有顯赫之人才能穿用。實際上,西漢魚鱗甲即使與後世鐵甲比較,也堪稱精品了,因為在都懂鍊鋼的前提下,鐵甲質量高低的決定力量只在於人工。魚鱗甲歷代從未普及過,或粗些或細些的札甲一直是士卒抵禦冷兵器的標準甲。
魏晉南北朝是甲式發展的重要過渡,接踵出現的筒袖鎧、兩當鎧、明光鎧,在漢與隋唐彷彿毫不相干的甲式間補充了舒緩的樂章。戰亂的激勵令鐵甲質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傳說諸葛亮筒袖鎧竟能抵禦拉力近 670公斤的強弩射擊,真不知何人能開動此弩,既無人能開又何必指標定這麼高。傳說可以商榷,但其中至少體現了當時對鐵甲質量的重視。
騎戰鼎盛的南北朝,箭與騎兵甲在彼此趕超,作為箭之人質的戰馬也不得不披上了沉重的具裝鎧,從而導致了中國重騎兵先於歐洲 900年誕生。春秋戰國之交戰車馬裝備的皮甲冑也許可算最早的馬甲冑,但直到東漢末年馬甲冑的設計也尚未齊備,只有具裝鎧才稱得上完整的馬甲冑。如果說具裝鎧還有華而不實的內容,也許就是馬臀上高昂的寄生了,它似乎只適宜在出徵或凱旋時顯示一下人馬的昂揚鬥志。
隋唐最著名的甲是明光鎧,其身甲由 4塊底板組成,胸背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