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十章 引蛇出洞同舟社

出乎高藥師的意料,遼陽府的談判很順利。

金人果然如徐澤所料,沒談疆域劃界之事,對高藥師帶去的農具樣品也非常感興趣,

金人提出用北珠、貂皮、松子等物資換農具,得了徐澤的吩咐,高藥師堅持必須要用鐵礦石換。

不同於後世的偏見,“漁獵民族”女直人對農耕非常重視。

完顏部最初只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小部族,靠先祖完顏綏可帶領族人徙居海古水,耕墾樹藝,才開始發家。

其部對農耕的重要性認識非常深,對良種、先進耕作技術和農具的期盼程度,甚至還要超過中原一些農民。

以至於出河店和護步達崗兩戰勝利後,金軍“繳獲耕具數千以給諸軍”,都要大書特書,甚至鄭而重之地寫入後世史書。

這幾年,金國有限的人力物力大多用到國戰上了,更加期盼能提高生產效率,節約人力的先進農具和耕作技巧。

其實,金人對能提升農業基礎的水利工程也同樣期待,

只是因為工程建設要用到大量的人力,有心卻無力,只能暫時放棄。

同樣道理,用需要不少人力開採的鐵礦石換農具,也讓金人很糾結。

同舟社方面,經過幾年的積累,鍊鐵技術和水力利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海東郡、之罘灣和鎮海府均有水力鍛壓機,工作效率遠非人力能比。

拋去海運成本,仍然具備“物美價廉”的優勢,同樣的農具,價錢比遼陽府的鐵匠坊自產的還要便宜。

一些水力鍛壓的先進農具,手工更是難以仿造。

金國正是全民備戰的時候,少造幾樣農具,就能多生產一些刀槍,這個賬很好算。

而同舟社這邊,效率越高,對原材料的需求就越大。

鎮海府的鐵礦品位要高於海東、京東等地,但儲量不多,當然不可能拿來做農具。

開州鐵礦的品位更高,用海東、登州低品位鐵礦打製的農具,換取有戰略價值的高品位鐵礦石,穩賺不賠。

直到回了鎮海府,高藥師才知道受了極大屈辱的金人能夠“爽快”議和的原因。

徐澤給他通報了遼帝任命耶律淳為都元帥,舉國大徵兵,欲要再戰金國的訊息。

情報是潛伏在南京析津府的烏程傳回的。

遼國朝廷正式“冊封”徐澤為東南路統軍使兼鎮國軍節度使後,他便派人到南京道與烏程取得聯絡。

並且,已經建立了蘇州至析津府的商路。

時間持久且面積廣泛的戰亂,已經嚴重動搖了遼國在基層的統治。

以往治安狀況良好,對外防護嚴密的南京道,此時也是盜匪橫行,走私遍地。

無比弔詭的是,作為走私的其中一方,大宋似乎對遼國正在發生的鉅變充耳不聞,

始終歌舞昇平,似乎完全沒有受到鄰邦戰亂的影響。

這樣說也不對,大宋天子趙佶除了不斷催促毫無進展的對夏攻勢外,

前些時日,還詔令“北邊帥臣毋生事”。

顯然,大宋朝廷透過自己的渠道,已經瞭解到金遼之爭的一些內幕。

只是不能確定戰爭的具體走向,持重的大宋君臣不想過早與遼人開戰。

還有一點讓徐澤看不懂,遼國戰亂不斷,南京道本應該嚴格管控的糧食和軍械卻有些失控。

特別是軍械,有買進的,也有售出的。

烏程已經聯絡了幾個大商賈,可以為同舟社持續提供竹、木、角、筋等製作角弓的原材料。

甚至於成品也可以售賣,只是價格稍貴。

實在搞不懂其中的原因,徐澤最後只能歸結於“亂世”真是不能以常理度之。

所謂亂世,不就是因為什麼都亂套了,才是叫亂世嗎?

得到了金國緊張備戰,以應對遼國更大規模征伐的資訊後,

徐澤立即調整戰略,大刀闊斧的整合東南路資源。

首先是以演習為由,兵出寧州、復州兩地,解除兩州的武裝。

在同舟社強大軍力和朝廷大義威懾下,兩城鎮守乖乖的交出了手中武力。

但其後的社會改革,因為官員和大戶的陽奉陰違,推進並不順利。

這些人顯然錯估了形勢,

根據情報處提供的名單,同舟社大索全城,抓捕了一批骨幹分子——罪名是通敵。

這個罪名真不是捏造的,都是查有實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