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三章 北望王師又一年

由潑皮起家,短短數年就掙下了好大一份家業的張三也曾掙扎過。

當年李子義為禍京東路,東南漕運一度中斷,導致東京城中物價飛漲,百業難以維持,紛紛裁員壓薪以應對危機。

其人卻是逆潮流而動,寧願賠錢也要養活一幫老兄弟。

因此仗義之舉,挺過危機的張氏打炭場行迅速恢復戰前規模,在東京蜂窩炭行的龍頭地位徹底不可動搖。

但這次的危機卻不一樣,正如僱工們所說,教主道君皇帝都丟下祖宗基業不管了,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又如何能挽救東京必然衰敗的命運?

真有門路的達官貴人早就轉移資產跑路了,拋家棄業跟著別人盲目逃荒的傻瓜們也不是一般人,至少得有盤纏,出了東京還有錢再置業或投奔親友。

留在城中無處可去者,要麼是為達官貴人守家護產的僕從,要麼是既沒錢財又無親友可投的苦哈哈。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消費力低下。

東京如今的形勢就是有錢的消費主體跑路導致百業無以為繼,另一方面又因朝廷遷走轉運的物資銳減而導致物價騰貴;

兩廂疊加之下,以服務業為主的東京城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萎縮下去,就連原本日進斗金的“七十二家正店”也紛紛倒閉,更勿論一般的商賈和百姓了。

現在,大部分人是能少花錢就少花錢,能不花錢就花錢,以此苦熬到形勢再次變化——開封“和平解放”。

熬過了,就能在更加穩定繁榮的新王朝裡繼續發家。

只是,秋去冬來,同宋兩國形勢越發緊張,同軍卻始終沒有南下接管開封,大批家底淺薄的商賈沒有熬過這段時間而紛紛破產。

當然,這場因遷都導致的破產風暴完全可以預見,預料到這一結局的人還不少。

去年底,朝廷確定要遷都臨安時,李四便勸過張三,趁著局勢還沒有徹底變壞趕緊抽手再謀出路。

其人並沒有把話挑明,“再謀出路”既可以理解為轉移資產到其他城市發展,也可以理解為利用東京混亂的局勢和人面熟的優勢暗中行事,以響應準備南下的同軍。

張三眼光遠超李四,自然也看到了東京必然要衰敗的命運。

但其人既沒有轉移資產重新開局的打算,也沒有發動手下兄弟搞事,而是謹慎地選擇了觀望,付出的代價就是數次裁員。

李四嘴裡明著罵朝廷,實際卻是暗怪張三優柔寡斷,導致局面被動至此。

張三收回思緒,開口便提及了一段塵封的絕密往事。

“十年前,正乾皇帝平定瀘州夷人之亂後回京獻俘,回登州前,曾私下召見過我。”

聞聽此言,李四卻不是太吃驚。

眾兄弟當初之所以能發家,就是早年搭上了正乾皇帝這根線,先是賣地溝油得到了檢驗,接著才是雙方合辦打炭場。

因為這層關係,京東路大亂後,張氏打炭場也受到了牽連。

不過,彼時與同舟社有貿易往來的商家不止一家兩家。

張氏打炭場只是其中之一,並不是特別突出。

而且,雙方的業務往來切割得也很早。

之後,便徹底斷了明面上的聯絡,就算有人想找茬也拿不出真憑實據來。

所以,在張三向官府交夠“保證金”後,便再沒有人糾纏此事。

至於張氏打炭場與同舟社切割業務的原因,張三則一直諱莫如深,但李四作為其人的親密助手,多少能猜到一些。

張三將李四的反應盡收眼底,繼續悠悠地講道:

“正乾皇帝問我‘若是以後天下有變,你可以願意離開東京’?”

儘管早有猜測,但從張三嘴中得到了十年前正乾皇帝便有了吞吐天下的雄心,並給自己這些人留了後路,李四仍是激動不已。

“哥哥是如何回答的?”

張三也不記得當時失魂落魄之下如何回答了正乾皇帝的這個問題,只知道自己確實割捨不下東京的一切,真沒想過要離開。

多年以後再回顧這個問題,其人仍是極度迷茫。

但這些並不重要,李四關心的也不是張三當初的回答,而是正乾皇帝的態度。

換句話說,就是其人自己的出路。

二人共過患難,也同過富貴,現在又重歸“落魄”,原本就是潑皮的李四之所以始終追隨張三,並不是因為後者有多強的人格魅力。

而是李四知道張三的背後站著正乾皇帝,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