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二十二章 死不瞑目阿骨打

面對同金聯盟滅遼的大國際背景,藩屬國夏國國主李乾順的表現非常耐人尋味。

其人一面履行下國責任,派使接上國天子耶律延禧進入本國避亂。

一面又調兵遣將,大肆併吞無主的遼國國土趁機擴充夏國實力。

而對金國的招納,則暫時擱置,對朝堂上保遼還是降金的爭論也充耳不聞。

可實際上,當原本的“主流”必須親自下場與“末流”爭奪話語權時,這個“主流”就已經不配再做“主流”了。

隨著朝堂爭論的時間持續並不斷升溫,夏國原本占主導地位的“親遼派”的聲音越來越微弱,“降金派”開始逐漸佔據上風。

朝堂風雲變換,對於大部分背後有部族支援的夏國臣子來說,親遼還是降金的路線選擇無非就是利益得失而已。

在遼國滅亡已成定局的情況下,不會真有傻子挺身而出為宗主國殉葬。

但自身利益與大遼王朝捆綁在一起的夏王妃耶律南仙和太子李仁愛二人卻絕不可能置身事外,降金與否對他們來說就是生與死的區別。

之前夏國數次出兵援遼,年僅十五歲的太子李仁愛都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保遼就是保自己的地位,降金就是送上自己的性命。

李仁愛年紀雖不大,但生於帝王之家,天生就比一般人對政治更加敏感,所有與遼國有關的事,其人都不敢不盡心。

眼見越來越難見到父王的面,為自己辦事的臣子也越來越少,夏國太子大急,只能冒險遣人通知天祚帝興慶府有變,宜早做準備。

其實,這段時日,在黑山威福軍司避亂的耶律延禧也過得非常不順心。

夏國再窮待客之道還是懂得,對遼國君臣的基本保障自然不會缺,可也只是“不會缺”而已,想吃好住好還有人伺候好就不用想了。

耶律延禧自小就吃過苦,也從來不怕吃苦,吃不好住不好什麼的,其人並不是太在意,他在意的是夏國對自己的態度。

可由上國天子淪落為寄人籬下的流亡者,還想藩屬國的臣民能有什麼好態度?

其人以復國為由要求在黑山威福軍司徵兵的詔令,便遭到了地方勢力毫不留情地拒絕。

這件事之後,遼國君臣越待越不舒服。

收到李仁愛的報信,耶律延禧意識到夏國不可久留,立即遣使冊封李乾順為夏國皇帝並下詔命夏國發兵救遼以作試探。

即便有李仁愛奔走呼號,也有部分夏國臣子響應,但天祚帝淪落到如今地步,自身難保,夏國真正的掌權者自不會理會這個可笑的冊封和詔命。

耶律延禧見勢不妙,不顧黑山威福軍司官員的阻攔,執意帶人東進,前往暫時由夏人控制但名義上還屬於遼國的金肅軍。

金肅軍畢竟是傳統遼境,百姓對遼國還抱有渺茫的希望。

天祚帝在這裡得到了更多的情報,終於知道金軍收縮防線,以及自己的兒子耶律雅裡在沙嶺再立小朝廷的訊息。

耶律延禧這下更待不住了,急著要渡過黃河回到雲內州,以宣示自己才是大遼名正言順的皇帝,任何人都不能侵奪其權威。

但隨駕諸臣早就被金軍和內亂嚇破了膽,不敢現在就回去,苦勸皇帝不可衝動。

此時還願意追隨天祚帝的臣子已經很少了,還不斷有人偷偷逃跑。

耶律延禧擔心再次激起兵變,也不敢堅持,只能滯留金肅軍內以待時局變化。

而遠在興慶府的李乾順也為天祚帝的去留問題而頭疼,即便真要投靠金國以換取本國在遼地的擴張,也不能把事情做絕。

其人若是綁了耶律延禧送給金人,為了消除國內因此而出現的動盪,就得先廢了王后並殺死自己的兒子。

王后和太子均未失德,若遭橫死,這對親政後就褫奪部族特權,設立國學,穩步推行改革,正大力提倡文官治國以收攏王權的李乾順來說,無疑是打自己的臉。

由於多種原因,其人現在膝下只有仁愛一個兒子,沒有其他兒子誕生前,貿然殺了仁愛,也不利於李乾順自己的王位穩固。

因此,黑山威福軍司上奏天祚帝東進時,李乾順反而鬆了一口氣。

耶律延禧若是自己跑回國內再被金人抓住,夏國就不用承擔這一系列的惡果,絕對是當前困境的最優解。

但天祚帝到了金肅軍卻滯留不前,又讓李乾順頭疼了。

彼處雖由夏軍“託管”,但畢竟還是名義上的遼國治下,若是耶律延禧賴著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