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九章 嶽鵬舉直搗臨安城

臨安,宋廷大震。

年初的同宋大戰,因為梁方平、何灌相繼潰兵,導致穎、汝門戶開啟,方城山要塞守軍士氣大衰,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才讓同軍長驅直入。

兩國停戰之後,趙桓痛定思痛,派出僉書樞密院事李回親自將兵,專門部署方城山至周土縣的防禦體系,以期留足充分的預警時間。

後者還算用心,前後忙活了好幾個月,向皇帝保證方城山至少能撐半個月的時間。

可結果卻是同軍只花了四天時間,就攻破了方城山要塞,還一路打到了穰東鎮。

而直到此時,大宋皇帝新任命的陝西五路宣撫使範致虛還在京兆府與一眾軍頭扯皮。

莫說統率陝西五路,此公連離京兆府最近的鳳翔府兵馬都沒法調動,指望其人起兵勤王,恐怕還得等上月餘時間。

準備了半年時間,大宋朝廷還是面對內無敢戰之兵,外無速援之軍的危險局面。

趙桓驚慌之下,立即要求關閉城門戒嚴後,又召百官議事。

朝議一開始,言官的火力便集中到了李回身上,彈劾其人欺君。

趙桓心亂如麻,無從分辨其中曲直,直接罷免了李回的職務。

可現在的問題是臨安城即將被圍,便是殺了辦事不力的李回也於事無補,問題還是回到瞭如何應對同軍即將到來的攻城上。

眾臣倉惶無計,除了“固守城池速召四方大軍入京勤王”“擁駕臨狩徐議所向”之類的車軲轆話,便玩不出什麼新花樣。

趙桓急得跳腳,一再逼問,戶部尚書梅向才向其建議道:

“敵軍輕騎突入,所為亂我軍心。不若四面十里間各屯兵兩萬,堅據要害,以伐其謀,再選派萬騎往來助之,絕敵糧道。

朝廷已經清野,南陽周邊芻藁且竭,使其不得進掠,敵進退不得,必……”

“四面十里間各屯兵兩萬”就是八萬,再加上“選派萬騎”,城中還得留守必要的兵馬,總數至少得要十萬人,問題是臨安城中滿打滿算能有兩萬兵麼?

梅尚書此番高論已經不是什麼紙上談兵了,而是完完全全的睜著眼睛說瞎話。

不過,此公的神經之語也不是全無用處,至少激發了眾臣的想象力。

有臣子便提出如下建議:

“同軍大舉而來,其國內必然空虛,官家可走使以元帥拜康王,集兵揚言直搗燕京以動其心。潛軍敵後,合四方勤王之師,統其背夾攻之,敵不難亡……”

很明顯,相對於梅執禮張口就來的十萬大軍,這個建議明顯更具有操作性。

不少大臣相繼附議,並建議元帥之職不足以顯示決心,必須冠以“大字”。

至於臨安能不能堅持到康王統兵夾擊同軍的那一天,則不在這些的人的考慮之下。

趙桓早就分寸大亂,又被臣子們的七嘴八舌吵暈了頭,完全失去了對形勢的判斷力,當即命中書舍人起草聖旨,命康王構為京西兩路兵馬大元帥。

聖旨擬訂,傳旨卻是個大問題。

同騎很快就要打到城下,潛入敵後傳旨險之又險。

沒想到當此危難關頭,原本畏懼同軍如虎的大臣們卻踴躍爭取這個危險的任務。

或許,藉機逃離臨安,“潛入敵後”,才是他們的本意吧?

不過,已經麻爪了趙官家是沒有這個判斷力了。

其人稀裡糊塗間就接受了臣子們的建議,將聖旨複製了數份,並派出若干得力臣子立即出城傳旨。

成事者不謀於眾,心力憔悴的趙官家是切實體會到了這句話。

眼見臣子們再商議下去也拿不出什麼有用的計策來,還會因為爭吵而讓人更加心煩意亂,趙桓也不想再留他們給自己添亂,便宣佈退朝。

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唐恪單獨留了下來請求入對,趙桓以為其人有定國妙計,準。

於是,唐相公進言:

“唐自天寶而後,屢失而復興者,乃是因為天子在外,可以號召四方。今宜舉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幸陝西,連據秦雍,領天下兵親征,以圖興復。”

數日前,同軍渡河的訊息傳至臨安,唐恪就曾說過類似的話,皇帝沒有同意。

但此時趙桓的心態完全不一樣了。

其人當日即位後,都能躲起來不接受群臣百官的拜禮。

現在大難臨頭,首相都建議逃跑了,哪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只是,皇帝只有帶著文武百官至少是部分重臣一起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