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四章 同舟社助剿叛軍

高麗權西北面兵馬使崔弘宰率領的三萬勤王大軍,

剛行至大同江邊的松林城,朝廷的詔令就快馬送至。

詔令主要傳達了三層意思。

一是所有兵馬立即返回駐地,嚴防金人東進和駐地民亂。

並監督勤王民軍全部就地遣散,違令者以作亂罪論處。

二是策宮主福寧為公主,實封新安州,

當地駐軍須與隨後趕至的公主衛隊移交防務。

三是西北面兵馬使駐地由椵島移至松林。

詔書上的旨意雖然只有三條,但資訊量極大,

崔弘宰接過詔令,就立即詢問使者。

“開京究竟出了什麼事,王上怎麼樣?”

傳詔的內侍安甫麟與崔弘宰熟識,上前一步,小聲道。

“相公,王上很好,朝廷已經與同舟社議和,不用再打仗了。”

關係雖熟,但諸如賠款割地、大王即將下罪己詔之類的事,安甫麟還是不敢說出來,

萬一因為自己亂說話,引得大軍不穩,

他就是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

崔弘宰也沒有再為難其人,當即要安排洗塵宴,

但對方卻以還要繼續傳詔,不敢耽擱為由,匆匆離去。

能被安排出外辦差的內侍,無不是精明能幹之輩。

安甫麟雖然沒有告訴崔弘宰開京中的具體情形,

但“王上很好”“不用再打仗了”兩點,就已經足夠了。

“王上很好”是崔弘宰最關心的,

畢竟,他個人的榮辱富貴全繫於王上一身,

只要撐過了這波動亂,西北面兵馬使之前的“權”字就可以去掉了。

若是王上“不好”,那搞不好就會有波折,

甚至,還有可能成為朝堂爭鬥的犧牲品。

至於“不用再打仗了”,則是底下士卒們最關心的。

勤王之事,急如星火,

但今天是接到勤王令的第三天,

自己統帥的大軍,才從平壤趕到臨近的松林。

不是崔弘宰不急,膽敢延誤軍機,而是因為大軍士氣實在低糜。

自征伐義州開始,大軍就一直在途中奔波,沒有得到及時的休整。

尤其是同舟社反攻高麗後,徵北大軍更是被反覆牽著鼻子跑,士卒們非常疲憊。

更關鍵的是,每被同舟社調動一次,就要吃一次敗仗,對士氣的打擊太大了。

底層士卒甚至到了談同舟社色變的程度,掉隊逃跑的人越來越多。

實際上,同舟社水師炮轟江華島,

金緣中風無法理事,崔弘宰接過徵北大軍指揮權後,

其人就已經在著手率軍勤王。

但因為士氣低糜的原因,各地分散駐軍的準備嚴重滯後。

正式收到勤王令後,

眾將都強調“賊軍勢眾”“徵北軍是勤王的關鍵,萬不容有失”之類的理由,

反正就是一個意思:要等更多的人壯膽才敢東進。

其實,崔弘宰手下眾將的道理並沒錯。

勤王令一下,

趕不趕得走侵略者暫且不論,國內先亂起來是必然的。

勤王大軍中,除了疲於奔命的常備軍以外,

還有很多自發勤王的“義軍”。

在高麗的政治格局下,能組織大批“義軍”的,

基本都是掌握了當地大部分社會資源的各地豪族。

至於這幫人究竟是起兵勤王,還是準備“劃地為王”,只有天知道。

能逼得擁有開京三萬駐軍,數十萬百姓的朝廷,

不顧國家動亂的後果,也要急召全國兵馬勤王,

只能說明賊軍確實勢眾,

至少不是兩萬餘已經喪膽的徵北軍能夠面對的。

強行帶著這些人進京,不是勤王,

而是給敵軍送裝備和人頭,順帶打擊其餘各路兵馬計程車氣。

實際上,收到勤王令後,

不到兩天時間,崔弘宰就完成了開拔,

並走到松林,已經是極高的效率了。

他有不得已的苦衷,眾將只需要考慮軍事上的風險,

但身為統帥,他卻必須把政治上的風險擺在首位。

哪怕是在開京城下打了敗仗,也比“擁兵自重”“坐視開京淪陷”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