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錚的將軍這樣身經百戰的人,一生中很少用這樣的詞彙來形容自己某一刻心情的。但此刻將軍用了。這與大慶油田即將被發現這一偉大時刻有關。
我們知道,人們現在通常把松基三井出油當作一個標誌。其實大慶油田的發現有過幾個重要歷史階段,最早的貢獻,應該是李四光、黃汲清、謝家榮、翁文波等提出的陸相生油理論,並由黃汲清、翁文波他們幾個正式圈定松遼找油的地質構造圖;其次是松基三井出油。而緊接著就是關於大慶油田是個大油田還是小油田?是個好油田還是差油田?是死油田還是活油田等這些決定大慶油田前景的關鍵性時刻。毫無疑問,中國石油工業史和許多當事人都證明,餘秋裡在這一關鍵時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有人形容餘秋裡在這一時刻對大慶油田所作的貢獻,如同毛澤東當年在“遵義會議”上的貢獻一樣。而我看完眾多原始記錄資料、走訪石油戰線的不少老同志後,所得出的印象也是如此。
臥在那張地震圖上的餘秋裡不能不激動!他是國家的一個部長,他又是軍事家,當他看到松遼大地下隱藏的石油資源不僅證實了他們原先的估計,而且比他們原先估計的要大出不知多少倍時,他能不激動嗎?那是真正可以把一直戴在我們中國人民頭上的那頂“貧油”帽子扔進太平洋的天大喜事呀!而且餘秋裡還比別人特別多了一份高興……他看到地震圖上所顯示的那個薩爾圖構造正好有條濱洲鐵路橫穿其中。一旦薩爾圖構造富油層成立,那對開發和外運石油起多麼好的作用啊!別人不知道,他餘秋裡知道:周總理為了把幾千裡之外的玉門、克拉瑪依和柴達木的原油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