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四十五章 政體革新(二)

“克明也是這般想法麼?”

張君武並未急著對房玄齡之所言加以評述,而是淡然一笑,將問題丟給了默立在一旁的杜如晦。

“陛下明鑑,微臣確是如此想法,如今天下方才初定,正該是休養生息之時,倘若體制大變,卻恐遭致不應有之亂,不若且緩上三兩年,待得萬眾歸心之後,再行計議革新事宜,似乎更佳。”

杜如晦儘管有些不太明白張君武此問的用意究竟何在,可還是老老實實地給出了答案。

“嗯,二位愛卿皆是老成持國之人,所思所慮皆不無道理,然則朕卻別有計較,其一,長痛不如短痛,如今正值我大軍橫掃江南,數十萬精銳甲士列陣江南江北,朝廷之威隆已盛極,誰敢抗命,便以抗旨不尊論處,朕倒要看看何人敢跳將出來;至於其二麼,東西突厥始終是我帝國之大患,朕之臥榻旁,豈能容之鼾聲如雷,之所以不討之,非不願,實不能爾,不單是因草原亂局尚自未烈,更因著我帝國尚有內憂未除,依朕算來,五年後便是出兵橫掃草原之良機,是時,朝廷要對外用兵,實難騰出手來革新政體,一旦時間拖延下去,慣性之下,各地擁兵自重之格局怕是更難更易矣,朕又豈能留禍患於子孫哉,此二條,便是朕決意革新之初衷,二位愛卿皆國之棟樑也,當須得助朕一臂之力才是。”

朝廷宰輔雖有多位,可在治政上,張君武最為信任的便是房、杜二人,正因為此,為了統一認識,張君武自是不吝口舌,很是誠懇地將政體革新刻不容緩的理由詳述了一番。

“陛下打算花多少時日完成此番革新事宜?”

這一聽張君武如此說法,明顯是主意已定了的,房、杜二人雖都心中存疑,卻也不好再強勸,彼此對視了一眼之後,由著房玄齡先開了口。

“二位愛卿應知曉此事幹系重大,拖得愈久,麻煩便會愈多,故而,朕打算在兩年內完成調整,先從淮河以南開始著手,而後逐步北推,另,朕還打算兩年後開始大規模推行科舉,以為國選才,如此,不單可穩天下人之心,朝廷也可得合用之人手,二位愛卿以為如何哉?”

於政體革新一事上,張君武並非是心血來潮地亂折騰,而是早就已有了周全之謀算,不單考慮到了收軍政大權,也綢繆了收買天下士子之心的辦法,那便是大開科舉取士之門,兩者兩結合之下,穩定天下局勢原也算不得太難之事。

“科舉?陛下莫非是打算恢復隋制麼?”

房玄齡與杜如晦都是久居京師之人,對科舉一事倒是並不陌生,只不過對此其實並不甚在意,此無他,概因前隋雖是開了科舉之先河,然則科舉時間並不固定,只是偶爾為之罷了,取士也少得可憐,對天下局勢根本無甚影響力可言,這會兒聽得張君武拿科舉來說事,房、杜二人還真不是太看好,再度交換了個眼神之後,這才見杜如晦滿是疑惑地發問了一句道。

“不然,隋制太過簡陋,難堪大用,朕打算在各縣設縣學、府設府學,而各省則設學政,於朝廷則重新構建國子監,昭勸天下士子向學,能在縣學科舉合格者,便是童生,能過府試者即為秀才,而能於省試高中者,則稱之為舉人,但凡中舉人者,便已有入仕補缺之資格,而於國子監高中者,則為進士,當科進士皆入殿試,由朕親自主考,高中第一者為狀元,次者為榜眼,其三為探花,此前三為一甲,前二十為二甲,餘者皆為同進士,每科取士暫不設限,每三年為一科,逐步增加取士之名額,以鼓勵天下士子進學,至於科舉之科目麼,朕早已擬了個大致章程,然,時機尚未成熟,暫不公佈,且待政體革新開始後,再行朝議決之也罷。”

科舉乃是篇大文章,不光是為國選才之用,更是皇權之體現,此乃帝王手段,自是不足為外人道哉,張君武自是不會詳細說明此舉對天家的好處之所在,論述的重心則是著落在了科舉的分級取士制度上。

“陛下聖明,臣等別無異議。”

儘管張君武並未詳細說明科舉的真實內涵之所在,可以房、杜二人之才智,自是一眼便看穿了此舉背後的奧秘,當然了,二人都是靈醒之輩,自是不會當著張君武的面將此事說破,也就只是心悅誠服地稱頌了一聲了事……

果然不出房、杜二人之預料,朝廷對設省而治的章程尚未正式出臺,朝野間的亂議便已大起了,江南還好些,畢竟平亂大軍還在江南坐鎮著,又有著輔公佑等一大批人頭為警示,江南世家們對政體革新一事雖很是牴觸,可一來無法上達天聽,二來麼,也是懾於平亂大軍之鎮壓,也就只敢私下議議罷了,根本不足以影響朝局,然則早年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