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必定完成叔父遺願,親自護送叔父靈柩迴歸故土!”
張芝感慨道:“看來還是先父對賢弟瞭解!先父在時曾說過,他這一遺願賢弟必定答允,也唯有賢弟能夠辦到!”
竇輔聽到張芝複述張奐生前之語,感慨萬千啊!方要說話,卻被張芝制止,道:“賢弟,雖然有此心意,但是此去一路必定不會太平!那裡羌胡雜居,且不少皆是昔年先父死敵!胡人可不會講究孝義,必定會有所行動!”
竇輔慨然道:“大丈夫一言九鼎,雖死無悔!小弟不才,必定平安護送叔父迴歸故土!”
張芝亦激動道:“如此,拜託賢弟了!為兄會與賢弟同行!”
竇輔不同意,道:“兄長若同行,叔母如何安頓?”
張芝笑道:“有二弟照看母親,為兄與賢弟同去!”
二人爭執不下,張芝猛然想道:“先父臨終時,留下書信,吩咐待賢弟歸來時,交與賢弟!為兄險些忘記!”
竇輔拆開張奐留給自己的信件,看著熟悉的字跡,不覺淚流滿面。原來,張奐在信中居然將一家大小皆託付給竇輔!囑咐張芝兄弟,天下即將大亂,兄弟幾人皆無平定天下的才能,也無亂世應變的計謀!故而將一切託付給了竇輔!囑咐兄弟幾人,務必遵從竇輔意見,閉門讀書習字,不得出仕!並且將原來家中訓練之門客兵丁全數交與竇輔!
竇輔此刻即有感激張奐對自己的信任之情,又感到肩上責任重大!待全部看完後,將信交與張芝。張芝看完後,長嘆一聲,道:“如此,一切但憑賢弟吩咐!”
竇輔思索片刻後道:“如此小弟放肆了!請大哥在叔父靈柩啟程後,帶領家小前往荊州江陵安頓!”
張芝一驚,道:“江陵?何以要去如此之遠?”
竇輔嘆息道:“待天下大亂,恐怕只有荊州可保暫時安寧啊!”
張芝見竇輔說的如此肯定,想到父親遺命,故而答應了。
待第十rì,賓客早已紛紛散去,唯有張奐及竇輔好友數人未曾離開。此時,只竇輔即將遠行,皆來告辭!
楊彪,馬rì磾皆命竇輔此間事了,必定要來雒陽尋他們。袁紹曹cāo更是與竇輔擊掌盟約,在雒陽相會!
待送走最後的一批人後,竇輔命令張府所有門客兵丁集合,告知他們此行的目的地,並說明危險。若不願前往的,可去領錢走人!此時,三百多人,散去了近百人。
對著剩下的二百多人,竇輔又要求十八以下的,四十以上的皆留守。有兄弟者,弟留!有父子者,子留!家中獨子者,留!這樣下來還剩下百人!
竇輔遂將兵器鎧甲分發眾人,並將自己帶來二十人分入隊伍,十人為一伍。有二十人中任伍長!典韋為統領,馬鳴與典峰為副統領。各帶一部!
全部準備後,竇輔率隊出發!臨行前,張芝問道:“賢弟為何要先行遣散那近百人?多些人,路途可以安全些,若不行,亦可留給自己!”
竇輔看著張芝道:“兄長,沿途危險,人多未必有用!需要忠誠可靠之人!去除心智不堅者,剩下那百多人,足可保兄長一家!而另一半亦會隨小弟拼死前進!”
張芝恍然大悟,才知竇輔之才,父親目光之深遠。
竇輔領隊向西進,張芝領隊南下,各自踏上征途。
因為竇輔的穿越,歷史有不經意的出現一點偏差。原本張奐並沒能歸葬故土,而張芝亦死於公元192!按照年齡不過五十多,因為沒有出仕,所以歷史沒有記錄。可是192年的中原大地那是戰火紛飛,死於戰亂很正常!最主要,張奐的小兒子,第三子張猛,原本長大後會出仕曹魏,成為武威太守,最終**而亡,此刻,命運將他推離了原本的軌道!這一個個小人物命運的變遷,最終會帶動歷史的車輪偏離原先的軌道嗎?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五rì後,竇輔竇輔已經即將離開弘農,來到函谷關口,面對這座雄關,竇輔感慨萬千,當年秦國,便是憑藉此關,擋六國於關外!可是如今六國安在,秦國又安在!
在過關時,竇輔發現函谷關東面似乎更為堅固,西面相對而言,似乎遠遠不夠!這是因為秦國主要防患的是東方六國!想到此處,竇輔若有所思。弘農就是今rì的河南三門峽,函谷關既是今rì的三門峽靈寶!
一路西進,出關後,望著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竇輔感慨:不愧為八百里秦川,成就了高祖的偉業!不數rì,經過長安城外渭水邊,很多少男少女在河邊嬉戲。
竇輔一愣,一旁馬鳴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