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三萬左右的孩子,但結果卻只有六千九百餘人,這背後,定是無數血淚斑斑的故事。
“建虜造孽!”不知是誰人說道。
“建虜造孽!”許多人回應。
四零二、號令一聲大潮起(五)
(繼續求月票!)
等了許久,霍彥也沒有等到誰來傳話,他只能孤零零地站在遠處,看著俞國振在棚子裡與眾人說什麼——1——
隱約能有他們的話聲傳來,但都斷斷續續的,沒有完整的意思。霍彥也無意去猜,他腦子裡各種各樣的念頭亂成一團,到後來就全部化成了恐懼。
當看到一隊隊人都排列齊整後,俞國振來到他們面前,開始大聲講話,他悄悄向這邊近了幾步。
“大夥來新襄之前,都聽聞欽‘州乃是蠻荒之地,結果大夥看到了,這裡分明就是未發掘的寶藏之地;大夥未見會安之前,都以為那是有去無回的域外絕地,結果大夥也知道,如今會安一年產糧高達一百一十萬石!”
俞國振說的一百一十萬石,是崇禎九年秋糧和崇禎十年夏糧加起來的數字。如今整個會安有一城九鎮,人口十二萬,主要從事開墾、耕作、建築、加工、礦冶、紡織等行業,其中農業開闢出了水旱良田二十八萬畝,而且這個數字在今年將會變成四十萬畝以上,大多用於糧食種植,還有約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則種植經濟作物。從棉花、茶葉、果樹,到甘蔗、橡膠等,都為新襄的工業發展提供大量的原料,比如說棉花,現在新襄紡織業所用棉花就基本能夠自給。再如蔗糖,如今各種漂亮的糧果,成了新襄的一項重要物產。
因為離著新襄近,順風順水時乘枕霞號甚至只要一天半就可以抵達,正所謂“千里會安一日還”,故此會安才能發展得最為迅速。
龍門船坊正在建造一種比枕霞號要大上一倍、滿載足以達到千五百噸左右的大型客貨兩用船,準備在新襄和會安之間作為定時輪船對開往來,天氣情況允許的話,基本上保證每旬有一趟對開。
總而言之,會安如今成了新襄的各類作物基地,而種植業和工礦業的繁榮,也讓安南的阮家和鄭家暫時忘了相互爭戰,開始學著會安進行墾殖。
俞國振說到這的時候,停了一下,讓眾人想一想新襄與會安的變化,然後他才笑著道:“新襄與會安能有今天,絕不是天賜,乃是我們大夥一手一腳做出來的,如今我們既然決意要開拓新杭,那麼能否將之建得如杭‘州一般甚至更勝過杭城,就瞧諸位的了!”
“萬勝,萬勝!”
因為虎衛的緣故,兵軍歡呼的聲音也與之無二,聽到這一片“萬勝”之聲,霍彥身體猛地抖動了一下。
然後淚水奪眶而出。他怕的是什麼,不就是象現在一樣,當別人在喊萬勝的時候,自己卻象是個毫不相干的旁觀者。
“過些時日,我會去新杭城,看你們的成果。”俞國振在眾人安靜之後,又補充了一句。
這一句意味深長,眾人都是興奮地笑了起來。
在新襄挑出作為第一批開拓者前往新杭城的,共有一千人,他們去的目的是為後來者打好基礎,一千人分乘五艘船南下,老的福船、廣船經過桅帆改造之後,充當運輸艦問題還不是很大。同時,新建成的伏波號與玄策號將隨護前往,送到會安之後與會安挑出的人選會合,那時伏波號、玄策號會返航。
望著載有這一千人的艦船緩緩啟錨遠去,俞國振覺得心情分外舒暢,他笑著對將岸道:“咱們新襄,便是火種,將一團團火焰傳到各地去!”…;這是對新襄最恰當的評價。雖然新襄的條件很不錯,可畢竟還是大明的地盤,因此到現在就是極限,除非大明內部出現什麼大的變動,否則,俞國振也不準備在新襄繼續擴大規模。因此,新襄就成了一所學校,從北方運來的人,在這裡用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適應新襄的各種規矩制度,再用三個月到半年時間激發開拓進取的意識,然後再送到會安、新杭等地去。
“小官人說的是!終有一日,這火種會傳遍天下。”將岸道。
“好,我們該走了。”俞國振指了指那些軌車:“你們還沒有乘過軌車吧,一起乘軌車過去,如今機械物理研究所已經造出了蒸汽機,只是還在想法子將之弄到軌車上,終有一日,咱們用不著馬,就能乘軌車前進了!”
從俞國振設機械物理研究所任命宋應星為所長開始研究蒸汽機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五個多月,對於宋應星這樣才華橫溢的學者來說,五個月的功夫足夠他吃透俞國振的要求,研究出蒸汽機的樣機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