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由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縱橫於汪洋之上千載有餘的米諾斯人或者腓尼基人將它們傳播開來。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圖曾被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大圖書館收藏,供職於該館的地理學家對它們進行過研究並編撰成冊。(11)

根據哈普古德教授的研究,這些地圖集和一些原始地圖從亞歷山大流傳到其他學術中心——尤其是君士坦丁堡。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君士坦丁堡1204年被威尼斯人佔領,這些地圖最終落入歐洲水手和冒險家之手。

這些地圖大部分是地中海和黑海的,但是其他地區的地圖也得以倖存,其中包括美洲、南極洲和北冰洋的地圖。顯然,古代航海家們的足跡曾遠達南北兩極。儘管難以置信,但仍有證據表明,有些古代的先民們確實在南極洲的海岸線被冰雪覆蓋之前對它進行過勘測。不僅如此,他們顯然擁有可以精確測定經緯度的導航儀,遠遠超越於古代、中世紀、乃至18世紀下半葉之前世界各國所擁有的此類儀表。

有人提出,遠古時期曾經存在過業已消失的文明,而這一消失的導航儀無疑成為這一假說的有力佐證。學者們往往不屑地將這類證據斥之為無稽之談,但是,這個證據卻絕不可等閒視之。它使學者們不得不以開放的胸襟,對以往其他所有的證據進行重新評估。(12)

儘管有愛因斯坦的大力支援(見下文),儘管美國地理學會會長約翰·萊特後來也承認哈普古德“提出了亟待進一步驗證的假說”,但對這些異乎尋常的早期地圖至今仍未有學者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更有甚者者,哈普古德教授非但沒有因他為古代人類文明的研究所做出的重大貢獻獲得讚揚,反而至死備受冷落。他的大部分同僚對他的研究工作進行了不折不扣的,“毫無道理的嘲笑,挑選一些未經證實的雞毛蒜皮和細枝末節對他口誅筆伐,企圖用這種方法迴避最本質的問題”。(13)

愛因斯坦的智慧

已故的查爾斯·哈普古德生前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基恩學院教授科學史。他既不是地理學家,也不是古代史學者,但是他的研究卻不僅震撼了世界歷史的基礎,而且對世界地理這個龐然大物也發起了衝擊。他將被後人永遠緬懷。

愛因斯坦是最先發現這一點的人之一,所以他破例為哈普古德1953年發表的一本新書作序。幾年之後,他開始了對皮瑞·雷斯地圖的調查。

他在序言中說:

我經常收到人們的來信,諮詢我對他們尚未發表的觀點的看法。不用說這些觀點大都缺乏科學依據。但是哈普古德先生的第一封信卻令我大開眼界。他的觀點如此樸實無華,又如此新穎獨到,如果能進一步得到證實的話,在所有與地殼歷史相關的研究中都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4)

哈普古德在1953年的著作中所提出的“觀點”,是一個世界地理理論。這一理論對南極洲為什麼直至公元前4000年才被冰雪覆蓋的原因和過程做了簡潔的說明,還講述了許多其他地球科學的異常現象。其論點可以簡述如下:

1。南極洲並非一直被冰雪覆蓋,在某個時期,它的氣候曾比現在溫暖得多。

2。當時它的氣候溫暖,是因為那時它並不位於南極,而是在南極以北約2000英里處。這“使它置身於氣候寒冷的南極圈之外”。(15)

3。這塊大陸漂移至目前南極圈內的位置是一種叫做“地殼位移”的程序的結果。這一程序與板塊構造學和大陸漂移學說不可混為一談。它說的是地殼,也就是地球的整個外殼,“有時可能發生移位,在它柔軟的內體上面移動,就像桔子皮,如果松脫了,仍可以包住桔子,整個兒地在外面轉動一樣。”(16)

4。這種觀點設想,在地殼位移使南極洲南移的這幾千年間,這塊大陸逐漸變冷,冰帽形成並大肆地擴充套件,直至目前的範圍和厚度。(17)

本書第八部中還將詳細講述支援這一激進觀念的進一步的證據。然而,正統的地理學家至今仍不肯接受哈普古德的理論(雖然沒有一個人能證明它有謬誤)。他的理論的確引發了許多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誰能想像得出,什麼樣的運動能夠產生如此強大的衝擊力,竟然能使地殼這樣的龐然大物產生位移?

愛因斯坦對哈普古德的發現所做的論述極大地開拓了我們的思路:

極地的冰層不斷加厚,它們分佈並不均勻。地球的自轉作用於這些分佈不對稱的冰團,所產生的離心力傳輸到堅硬的地殼上。由此產生的不斷增強的離心力,在達到一定的值時,就會推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