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們發現中國母親往事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身上的“中國基因”流淌在血液中永不磨滅,給母女深情烙上了濃郁的故國情懷。

1995年,譚恩美開始創作《接骨師之女》(TheBonesetter'sDaughter)。《接骨師之女》幾乎可算是家族自傳,主題仍然是母女間特殊的感情。1999年,她深愛著的母親因老年性痴呆症去世,次年她完成了這部記述母親的長篇小說。她的另一部作品《灶神之妻》(TheKitchenGod'sWife)也是以母親成長背景為藍本的小說。如譚恩美自己所說,她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發掘她的母親和家人的故事。

出生於上海的母親,深刻影響了譚恩美的寫作。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母親就不斷用文字記錄內心的情感。母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說:“作為女人需要熟悉自己的母親,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的祖國是中國。”這是母親留給兒女們的珍貴財產。

譚恩美是目前美國一線的暢銷作家,也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華人作家之一。她定居於舊金山,多年來一直勤奮地寫作,她把很多版稅收入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她在回憶自己的一生時說:“我是中國母親的女兒”。

《沉沒之魚》是譚恩美最新的長篇小說,2005年10月由美國蘭登書屋出版,甫一問世便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且上榜第一週即衝入十甲。

沉沒之魚序言(蔡駿)(2)

譚恩美以往作品都以美國華裔家庭為背景,主題永遠是母女間的親情關係,但這部《沉沒之魚》卻與她的一貫風格大相徑庭。故事的敘述者雖然還是一個華裔女性,但主要人物都換成了美國白人(除了維拉與朱瑪琳),故事的背景也換到了遙遠的東方、神秘的東南亞古國,還有隱藏在叢林中的部落。作品的主題也不再是家庭以及母女關係,而是一群美國人在旅行中遇到的離奇事件、風土人情和文化衝突。

美國評論屆把《沉沒之魚》定義為“幽靈小說”,自然是因為小說的敘述者——陳璧璧在故事開頭即已神秘死亡,全書自始至終她都是一個幽靈,以死人開口說話的方式,向讀者敘述美國旅行者們的遭遇,以及陳璧璧自己的內心世界。姑且不論這種寫法以往是否有過,但可以看到譚恩美對小說創新的探索,她絕非一個只會重複自己的作家,而是在不斷尋找和嘗試新的風格和故事。譚恩美習慣於第一人稱的敘述,《沉沒之魚》亦不例外,而幽靈的好處就在於,她幾乎像神一樣全知全能,小說中每個人物的言行甚至思想,都逃不過幽靈的眼睛和耳朵。這就是譚恩美的聰明之處,如果是通常的第一人稱,那麼必然會受到視角的限制,僅能從一個人的視角出發單線敘述。而“幽靈小說”則突破了所有限制,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作者的想象力,“我”不僅是一個敘述者,而且還是一個“創造者”——譚恩美在一開始便已向讀者說明,整部書是克倫·倫加德的一次“無意識創作”,而真正的作者則是陳璧璧的幽靈。

從故事內容上來看,《沉沒之魚》也是一部相當典型的旅行小說。從中國雲南的麗江,到東南亞某古國,再到叢林中的部落,幾乎包含了所有異域探險小說的元素。小說裡有大量旅途中的風土人情,顯然譚恩美是做足了案頭工作的,書中甚至包括了很多食譜和植物的資訊,內容之詳細,以至於一般讀者都可以根據本書來安排旅程了。我覺得這也是《沉沒之魚》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的原因之一,畢竟本書的主要人物都是美國人,英語讀者也是本書的第一受眾。譚恩美採用了這樣一個古老的模式:來自文明世界的西方人,進入遙遠而神秘的東方世界,因為政治、種族、文化等等差異而產生的誤會,使他們遭遇了種種離奇事件。這一模式自凡爾納時代起便層出不窮,詹姆斯·希爾頓在《消失的地平線》更是為西方人描繪了一個香格里拉的世外桃源。但這類由西方人創作的小說,在描寫東方社會時往往很不準確,甚至是道聽途說胡編亂造,是西方人想象中的被扭曲了的東方。於是譚恩美的東方異域就顯得更加真實,因為她本就來自東方,她準確地刻畫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政治生態和社會狀況,抓住了東西方文化衝突最本質的一些環節——這一點又得益於譚恩美以往作品的主題。《沉沒之魚》中陳璧璧的旅行團成員,都是來自舊金山的成功人士,代表了美國中產階級的普遍趣味。當美國主流的思維,與其他文化發生碰撞時,便發生了許多妙趣橫生的情景,其中也不乏幽默的笑料,而譚恩美則用心地將之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沉沒之魚》是譚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