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啊。

從1960年春開始,全國為二機部九所選調的科研人員陸續到位。這時候,已經有基本上一直從事核科學研究的錢三強、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朱光亞、何澤慧、趙忠堯、鄧稼先、朱洪元、楊澄中、楊承宗、戴傳曾等;有中美日內瓦大使級會談開始後陸續從美國和西歐歸國的張文裕、汪德昭、王承書、李整武、謝家麟等;還有原來分散在各高校工作的朱光亞、胡濟民、虞福春、盧鶴紱、程開甲、吳徵鎧、周光召,以及陳能寬、姜聖階、曹本熹、汪德熙、陳國珍、黃祖洽、于敏、秦元勳,等等。在這些科學家的帶領和培養下,一支比以往強大得多的科研力量正在逐步形成,這一人才資源在不久後的攻關中便日漸顯露出巨大的作用來。

王淦昌1934年在德國柏林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曾與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梅特納共過事。1956年,他進入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從1959年到1960年底返回前,他擔任這個所的副所長,並在此期間和另兩名同事發現了反西格瑪超子,蜚聲中外。雖然他的個人志向是研究基本粒子物理學,但國家卻需要他轉變研究方向,並且要求王淦昌絕對保密,要長期隱姓埋名,不得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