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三、黃金的成色

黃金作為貴金屬商品的一類,其自身的成色固然很重要。的確有一些金商,在熔金的過程中,將其它的物質摻入到黃金之中,所製造出來的黃金就不是千足金了。然後,這些金商再將這些成色較低的黃金按照千足金的價格出售,獲取暴利。

黃金在成色方面,是有一定的規定的。一個方法就是以“K(Karat)”為單位。24K黃金就是千足純金,金含量達,幾乎沒有其它的雜質摻在裡面。另一個方法,就是用阿拉伯數字註明黃金含量的千分數,例如將九九金的成色標為990,來表示黃金的含量。

兩種表示方法的相互關係如下:

標準(K) 含金成色不少於

24 K 1000

九九金(足金) 990

22 K

18 K 750

15 K 625

12 K 500

8 K 333

有的時候,黃金的K也被寫作C或者CT。但要注意的是,這裡的C不同於鑽石上用的C(carat)。一克拉鑽戒所表示的是鑽石的重量,而不是鑽石的純度。

在珠寶的成色上,各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規定。比如在中東及一些發達國家就規定,在這些國家裡出售的珠寶黃金的成色不得少於75%或18K。而在阿拉伯和伊拉克,黃金的純度應不低於21K或。

不過,千足純金性質柔軟,其堅硬程度不及含有雜質的黃金,因此在一些鑲嵌寶石的首飾上所使用的黃金都不會是千足金。包括在金飾品的焊口和咬口之處,黃金必然要摻有其它金屬,以增強其堅硬程度。在焊口和咬口之處使用的黃金純度,也有一定的規定:足金不得低於;18K不低於;22K要有18K或18K以上的黃金來焊接,另外,如果用於焊接的金屬未超過總重量的5%,可以不在飾品上註明咬口的金含量。

黃金含量達到99%時,在法律上就可以稱為足金了;而千足金就是100%的純金,但是要真的使得黃金含量達到100%很困難。

第二章 黃金的歷史(1)

一、黃金歷史上的貨幣地位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黃金在古國埃及第一次被人類所認知。從此以後就與人類的發展形影不離的交織在一起。黃金憑藉其耀眼的光彩,成為各國統治者用於裝飾的首選之材料。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逐漸離開自給自足的年代,邁向商品經濟時代。在人類需要錢幣來做為交易的媒介,以使買賣進行的更加簡便的時候,黃金自然成為了最優的選擇。公元前七百年見,小亞細亞地區已經出現了一些黃金與白銀合金製成的錢幣,被稱為琥珀金。隨著時代的進步,到了公元前600年,在小亞細亞的利迪亞王國首先被鑄造出來。隨後,在公元前約50年,西歐的羅馬帝國就發行了一種Anreus的金幣,在金幣上還刻有凱撒大地的肖像。當羅馬帝國國勢日漸衰落的時候,也就是在公元400年間,當羅馬人放棄英倫三島大不列顛的統治時,他們也順手把島上的金幣統統掠走,結果導致人民各個貨幣不足,商品價格大跌造成經濟混亂。

公元1066年,諾曼底民族征服了英倫三島,他們除了政治上擁有政權以外,還對英國的貨幣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創造了英鎊、先令、便士等貨幣單位制度,還建立了以金屬為貨幣本位的制度。那時,一英鎊就可以兌換一英鎊的純銀。這銀本位制度在1377年,才被複本位制度所取代。在複本位制度底下,貨幣的後盾除了白銀以外,也同時採用黃金作為通貨的本位。在複本位制度沿用了好幾年之後,英國皇室又決定用金本位制度。1717年,英格蘭銀行正式定名盎司士的黃金價格是3英鎊17先令便士。實行了金本位制度以後,英國的物價指數均明顯的維持著低幅度的波動,金本位制度穩定物價和經濟的功能也得到了證明。

自從英國採用金本位之以來,美國和歐洲的國家也都爭相仿效。美國在1792年,已採用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