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下,交趾和朝鮮的民生也就保持基本的狀態,餓不死,房子也有得住,但想要買那些奢侈品什麼的,那就不可能了。
兩國就是牛馬,髒的累的,利潤低的東西全在兩國進行生產,可能在交趾生產的半成品價格只要一元,運到中華帝國隨便處理一下,成品價格就到了上百元。
兩國的人民永遠都有活幹,但民生也就只能發展到一定程度,但為了起到一個模範作用,也會比貧困國家的人民生活寬裕很多,但也寬裕不到哪裡去。
因為交趾和朝鮮剝削得順手,因此交趾和朝鮮所獲得的機遇也就更多,中華帝國會將更多的東西放到兩國去,因此發展起來,遠比暹羅、拉希德阿拉伯、波蘭等國要快速。
其他的第三世界聯盟成員國也在中華帝國的剝削範圍之內,但並未達到交趾和朝鮮那樣順手的程度。
像其他的第三世界聯盟成員國,中華帝國首先採取資本掠奪手段,在其國內進行高度的壟斷,從而源源不斷的進行剝削。第二就是靠給這些國家出口軍事武器以及高階工業產品、裝置、奢侈品等等,隨便賣一件就利潤超高,就把他們給盤剝了。
因此對於這些成員國的經濟發展,中華帝國也是有投入的,把蛋糕做大了,不僅能夠盤剝更多的利潤,最主要的是,未來要面臨一場殘酷前所未有的大戰,因此讓這些成員國發展起來,能夠增強聯盟整體的戰爭潛力。
發展經濟,實際上也就是那麼回事,只看肯不肯消耗資源讓他們去發展,只要肯消耗資源,就能夠使某國從一個赤貧國家發展成富裕國家。
人都是差不多的,只要組織好了,每個人都幹活了,那麼經濟自然也就上去了。
這些成員國的人口相比中華帝國來說少了很多,目前人口也就是2。5億左右,中華帝國完全捨得這些資源讓他們發展,反正戰爭打贏了,就能擁有全球的資源,弄點資源給這些成員國當發展,讓他們起到一個帶頭模範作用是很不錯的。
因此中華帝國在1934年開始,也著手恢復第三世界成員國的經濟,讓這些成員國也加入到瘋狂建設的行列當中去,以充分發揮勞動力價值,增加聯盟整體的戰爭潛力。
中華帝國甚至從朝鮮、交趾兩國招募了不少青壯勞動力來到中華帝國的工地當苦力,以加大工程建設規模。
交趾和朝鮮受中國輻射較大,因此兩國也形成了古代中國差不多的農業制度,人民也比較吃苦耐勞。
而暹羅人就差得多了,中華帝國基本上就讓暹羅人在自己國內建設就好了。
俄國的國土面積較大,人口又少,建設速度比較慢。
因此中華帝國也從朝鮮抽調了不少工人前往俄國建設,至於交趾就算了,交趾位於熱帶,工人到了俄國不適應寒冷氣候。
所以朝鮮工人多去俄國,交趾工人則到中華帝國。
兩國工人做牛做馬的不斷幹,但卻幹得心甘情願,因為有對他們來說很高的酬勞。
生產力發展到這個時代,完全有能力支撐這樣大規模的不計成本的工程建設。
共產主義雖然看上去人人也都在努力的幹,但生產力方面不如資本主義社會,主要是技術革新上有問題,因為那種制度在生產組織上有問題,生產力進步較慢,因此實際上是比不上當前中華帝國這種建設模式的。
而此時的中華帝國在人口分佈上開始發生了第二次大變革。
第一次人口分佈變革是在華東政府時期以及帝國成立初期,人口開始向沿海地區流動,使得人口分佈十分畸形。
而這次變革,則是人口開始向內陸等地區回流,並且向西部、北部等人口稀少地區大規模流動。
因為這次中華帝國的主要建設區域不在沿海省份,工人待在沿海省份找依舊找不到工作。
再則因為市場經濟持續的不景氣,出口業又受到重創,沿海經濟受到較大程度的打擊,沿海地區已經無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了,隨著帝國建設重心的轉移,工人也隨之轉移工作陣地。
這次的瘋狂建設,將徹底扭轉內陸與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畸形狀態。
沿海地區的基礎設施已經差不多到了建無可建的地步,只有內陸地區還存在大規模的建設專案。
帝國將在未來幾年裡,將內陸等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和沿海差不多的程度,而人口也將不再是畸形的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這大大增加了生存空間,或者說是更充分的利用生存空間。
人太多擠在一起,自然就出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