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縮減的工程建設數量。”
“總的來說,初期將房貸利率一降到底,以做應急之用。而車貸則略微降低,達到能夠瘋狂刺激汽車產能的程度便可。中期則開始提高房貸利率,以縮減房地產規模,同時降低車貸利率,以增大汽車製造產業帶動的經濟量,同時大規模發行信用卡,以增加消費。等於是在玩槓桿,透過房貸與車貸規模的增減,來完成產業轉型。到後期,等住房建設得差不多了,則開始大幅度提高房貸利率,以徹底將房地產這一塊限制住,將經濟增長完全放到汽車製造、電器製造等產業上……”
“加大房貸,必然使房地產行業出現一定的泡沫,但房地產行業不轉化為戰爭潛力的效率極低。”陶成章提出了問題,他對經濟發展方面研究不是很深入,但也有一定的認識,按照一般的推理,這確實是沒錯的。
“轉化為戰爭潛力的效率極低這沒有錯,但當前以我們中華帝國的國情來說,國民住房問題還沒有解決。在住房問題還未解決的前提下,國民不可能會去貸款買車的,因此這也導致車貸沒有生存土壤。”吳彥章回答道。
對於普通國民來說,家是首要的。如果在房子和汽車上來選擇,那麼肯定是選擇房子,而不是選擇汽車。
因此,中華帝國在未能徹底解決國民住房問題之前,讓國民去買貸款買車子是完全不現實的。
中華帝國目前的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這也是基本國情,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因此透支消費,必然會讓這一部分不能轉化為戰爭潛力的建設拖後腿,但中華帝國是一個五億人口的國家,而且人口還在不斷的增長,加上生產力不比美國低,甚至在很多領域生產力都比美國來得高,拖點後腿算什麼。
後世的中國,在生產力比西方人低,產業利潤被西方人賺走大部分的情況下尚且能夠在二十多年的發展中取得那樣的成績,而且在過程中還因為經驗不足,以及官僚主義作風導致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中華帝國在這個年代,在一些領域的生產力都比後世的中國來得高。
同時在產業上完全是用自己的技術建設起來的,不是靠西方人的技術,因此利潤沒有被西方人剝奪。加上中華帝國政府向來是走精細化管理路線,而且中央高度集權,更是減少了內部的資源損耗。
這也是為什麼中華帝國在十三年就鋪設了十五萬公里鐵路的主要原因。
就那些落後國家來說,資本發展有兩次機遇。
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華帝國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遇。
後世的中國,兩次機遇都沒有抓住,而日本卻抓住了兩次機遇。
但在這個時代,日本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受打擊,受到了中華帝國給與的戰爭創傷,因此一定程度上錯過了這次資本發展機遇。
後世的中國,在發展目的性上不夠明確,而此時中華帝國在發展目的性上非常明確,那就是為了戰爭而發展經濟。
中華帝國初期的發展模式,是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進行建設來實現經濟的帶動,是一種人圍著建設轉的模式。
而接下來,就要轉變為建設圍繞著人轉,也就是刺激國民消費,來帶動經濟。當透支消費達到了一定程度時,也就到了物極必反的程度,又從建設圍繞著人轉演變為人圍著建設轉。
當人圍著建設轉到一定程度時,又到了物極必反的時期,又開始施行建設圍繞著人轉的模式。
如此不斷迴圈。
這確實是一個比較完美的模式。
這也是為什麼資本能夠稱霸世界的主要核心競爭力,正是資本在這這一時期擁有最強的競爭力,所以才獲得了主流地位。
美國最大的原罪不是採用了這種模式,而是以私人來操縱這種模式。從而讓全世界的人民都成為那一小部分私人的奴隸。
中華帝國未來將走上另外一條迥然不同的路線,那就將華東集團進行國有化,以國家來操縱這種模式的運轉,從而一定程度上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當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將社會轉變為共產主義。
資本主義轉變為共產主義,這是一種隨著生產力提高而導致的必然趨勢。正如人類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又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社會的規律一樣,這些轉變都伴隨著生產力的提高。
若是以美國那種模式來進行發展,那麼人類進入共產主義的時期,必然會受到那一小部分人的鎮壓。
而中華帝國如果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