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9部分

夠快速發展,是因為基礎設施還很薄弱,國民在之前普遍不富裕。

主要的表現方式就是沒有房子,沒有車子,沒有電器。

但富裕群體有了房子,其他群體也要有房子,因此努力工作。當富裕群體率先有了車子,其他群體也要有車子,因此努力工作。當富裕群體有了眾多的電器,其他群體也要有眾多的電器,因此努力工作。

你有,我沒有,這就是矛盾。

當房子、車子、電器都有了,而且普遍擁有的情況下,那麼如何製造新的矛盾呢?

讓國民普遍買飛機?

這貌似不太現實,畢竟非是所有國民都需要飛機,有汽車就行了,還買飛機幹什麼?這沒有任何的實際需要。

這時候市場就飽和掉了,因為國民沒有需要,他們在生活必需品方面都已經大部分擁有了。

因此這時候就得將國民的財富剝奪過來去打仗,當存在敵人時,以這種模式能夠爆發出非常強大的戰爭潛力。

打敗了敵人,就能獲得好處。

當沒有敵人可打時,可以將資源投入到改造大自然的運動當中去,這時候雖然浪費了一定的資源,但將大自然改造之後,也能得到好處。

此時中華帝國的這種透支消費發展模式,只要有內需支撐就能夠一直維持下去,但內需不可能永遠旺盛,一旦沒有了內需支撐,就會造成產品的大量積壓,這時候經濟崩潰不可避免。

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的政府也學美國佬那樣整天叫著刺激內需,但效果顯然不怎麼樣,畢竟國情不同美國。

美國在1927年的經濟發展勢頭還算不錯,但在個別行業已經出現了產品擠壓現象,不過規模不大,不足以動搖全域性。

而在中華帝國,1927幾乎沒有出現什麼產品擠壓,帝國的內需非常的旺盛,各行業瘋狂生產。

其中以建築業、汽車製造業、電器製造業為三大支柱產業,同時又帶動了石油工業、冶金工業、玻璃製造業、製革業等行業的快速發展。

不過在某些行業還是和為刺激經濟之前差不多,因為內需就那麼多,企業也不可能在需求沒有上漲多少的情況下瘋狂生產。

帝國對於那些出現產品擠壓的行業出臺了一套政策,那就是一旦某行業出現了這個問題,馬上對該行業廠商進行強制限制生產。

這項政策主要是針對那些無法增強戰爭潛力的行業,而那些可以增強戰爭潛力的行業,帝國則不進行限制,就算擠壓了一大批的產品帝國也一概不管,坐等該行業大量破產。

帝國在這一時期迅速完善了金融體系,華東集團成立了大量的自銀行來進*房貸,而華東銀行則隱藏在幕後,雖然也大量進行儲存業務,但並不對外放款。

那些子銀行的最終結局就是在經濟大蕭條中倒閉,接收資產時也是以這些銀行的名義進行。

至於銀行倒閉後儲戶的錢的問題,帝國成立了一個專門的保險銀行,用來支付儲戶的錢。

實際上,這些動作不過是把華東銀行包裝一下,免得經濟蕭條時國民把矛頭指向華東銀行。

如果經濟大蕭條時是華東銀行去收債,那麼名聲將大受影響。

而一大批不知道是誰開的銀行去收債,國民也就聯絡不到華東銀行頭上,到時候再控制一下輿論就可以了,大可讓美國佬來背這個黑鍋。

畢竟不是誰都懂經濟,絕大部分國民並不明白銀行的那一條運作流程,只要主流輿論控制住了,就算有知道的人和周邊的人說,但效果不大。

不過也總有一天國民會大部分知道的,就如同後世的美國出現‘佔領華爾街’的群眾遊行。

在二十一世紀,全世界有超過一百萬個覺醒團體,美國國際資本家們在壓制事實和真相時已經不是那麼順手了。

而在二十世紀上半段,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人民實際上是很好糊弄的,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銀行的這種運作流程。而中國之前根本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經濟大蕭條,因此國民普遍不懂,一萬個人裡未必有一個人知道。

夏鈞讓華東銀行大量成立**的子銀行來放貸,主要是為了不引火燒身。

畢竟他是帝國元首,又是華東集團的獨股老闆,一旦國民發現整個國家的財富大部分都被華東銀行給收走了,那麼必然會影響他的積分收入。

所以夏鈞要避免引火燒身。

經濟這個東西若是搞不好,就會遭致罵名。

……

進入1928